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舐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舐頭
鬼舐頭為中醫病名,指頭髮突然成片脫落之證候,其特徵為患處頭皮光滑無炎症,亦無痛癢之感,脫落範圍或如錢幣大小,或如指掌,嚴重者可發展至全頭禿髮。此病首見於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,書中記載:「人有風邪在於頭,有偏虛處,則發禿落,肌肉枯死,或如錢大,或如指大,發不生,亦不癢,故謂之鬼舐頭。」因其脫髮形狀似被鬼魅舐去,故得此名。後世醫家多將其歸類於「油風」範疇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斑禿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鬼舐頭之成因與內外因素相關,主要病機為氣血失和、風邪乘虛侵襲,或肝腎不足、精血虧虛,導致毛髮失養而脫落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風邪襲表: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,若正氣不足,風邪客於頭皮,阻滯經絡,氣血不能上榮毛竅,則發為脫落。
-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生。若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或情志失調,致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毛髮失於濡養而枯落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抑鬱或外傷等因素,使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毛囊氣血供應受阻,遂成片狀脫髮。
- 血熱生風:過食辛熱或陰虛內熱,血分蘊熱,化燥生風,風熱上擾頭皮,灼傷毛根而致髮落。
辨證分型
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
- 血虛風燥:脫髮區皮膚略顯乾燥,伴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肝腎不足:頭髮稀疏脫落,兼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,舌紅少苔,脈沉細。
- 氣滯血瘀:脫髮處頭皮或有刺痛感,病程較久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血熱生風:脫髮迅速,頭皮微紅,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滋養肝腎為主,佐以祛風通絡或涼血活血。內治可選用《醫宗金鑒》神應養真丹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天麻、羌活等)加減,血虛者合四物湯,肝腎虧虛者酌加熟地黃、何首烏、枸杞子;血熱者配合犀角地黃湯化裁。外治常用生薑片灸擦患處,或以側柏葉、紅花等浸泡酒劑塗抹,以刺激局部氣血運行。針灸多取百會、風池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配合梅花針叩刺脫髮區。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,故毛髮根空,脫落成片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治療需「內服滋養,外以宣通」,強調內外兼治之法。此病名雖帶「鬼」字,實與外邪或情志失調密切相關,反映古人對脫髮現象的形象描述與病理認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