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市

鬼市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特定名詞,其涵義有二,分別指涉不同經穴,皆與古代醫家治療精神情志疾患(古稱「邪病」「鬼祟」)之經驗相關,屬「十三鬼穴」系統。以下分述之:

一、承漿穴之別稱

出處: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列為「十三鬼穴」之一。
定位:位於任脈,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。
名稱由來

  • 「鬼市」喻指此穴為「鬼邪聚集之所」,古醫認為精神異常、癲狂等症與外邪侵擾有關,刺灸此穴可通調任脈、醒神開竅。
  • 「承漿」本義為承接唾液之處,而「鬼市」側重其驅邪之功,反映古人以穴位功能命名的思維。
    主治
  • 精神疾患:癲癇、癔病、言語錯亂(古稱「邪病」)。
  • 局部病症:口眼喎斜、齒痛流涎。
  • 任脈失調:配合他穴可治消渴、頸項強痛。

二、水溝穴(人中)之別稱

出處:《千金翼方》載:「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,人中主之,一名鬼市。」
定位:屬督脈,鼻下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處。
名稱關聯

  • 水溝穴別名「鬼市」,強調其急救醒神之效,與承漿穴同屬「十三鬼穴」系統,但主治偏重昏迷、急症。
  • 「人中」為天地之氣交會處,而「鬼市」突顯其溝通陰陽、驅邪鎮驚的特性。
    主治
  • 急症:中風昏迷、暑厥、小兒驚風。
  • 神志病:癲狂、癇證。
  • 督脈病症:腰脊強痛、面腫。

學術背景

「鬼市」二穴均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念,透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氣血、平衡陰陽,從而影響神志。

  • 承漿(任脈)水溝(督脈)一陰一陽,相互呼應,符合「任督相通」理論,臨床可配伍使用。
  • 古代「十三鬼穴」多分布於四肢末端及頭面部,反映「邪氣易襲陽位」的診治理念,而「鬼市」所在之面部更為「諸陽之會」,故擅長調神開竅。

此二穴之別名「鬼市」,不僅保留古代醫學對精神現象的獨特詮釋,亦為針灸治療神志病提供重要取穴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