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泣
鬼泣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周紀常所著之《婦科輯要》。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孕婦未經嬰兒吮吸或外力擠壓,而乳汁自溢之現象,亦稱「乳泣」。其名雖帶「鬼」字,然與鬼神無涉,乃古人用以形容其症發作無常,似有不可控之勢,故以「鬼」喻其隱匿難測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鬼泣多與氣血失調、衝任不固相關。妊娠時,母體氣血下聚養胎,若素體脾虛氣弱,或肝鬱化火,皆可導致氣血失攝。乳汁為氣血所化,若氣虛不能固攝,或肝熱迫乳外溢,則見乳汁自出。此外,腎主封藏,若腎氣不足,衝任失固,亦可能引發此症。
辨證分型
- 氣虛不攝:乳汁清稀,量少自溢,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此因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所致。
- 肝經鬱熱:乳汁濃稠,量多色黃,胸脅脹痛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此乃肝鬱化火,疏泄太過,迫乳外溢。
- 腎氣不固:乳汁點滴漏出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多因先天腎虧,或孕後勞傷腎氣,封藏失職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多以調和氣血、固攝衝任為治本之法。氣虛者益氣健脾,方如補中益氣湯加減;肝熱者疏肝清熱,選用丹梔逍遙散;腎虛者補腎固澀,常以左歸丸或固衝湯化裁。針灸可取膻中、足三里、太衝等穴,以調理氣機。
古籍記載
除《婦科輯要》外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「乳泣」一症,歸於「乳汁自湧」範疇,強調「當辨其有火無火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區分虛實,指出「虛者補之,熱者清之」,為後世辨治提供綱領。
鬼泣雖非危重症,然長期乳汁外溢可能耗傷氣血,影響胎孕,故需審因論治,以平為期。此症亦體現中醫「未病先防」思想,強調妊娠期調攝情志、顧護脾胃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