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臟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病臟」意指患病的臟腑,為疾病發生與演變的核心所在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提出:「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……審其病臟以期之。」強調透過診察三部九候之氣血盛衰,辨明病變所在之臟腑,進而擬定相應治法,此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關鍵。
病臟與臟腑學說
臟腑學說為中醫理論之基礎,將人體分為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與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,並以功能系統為核心。病臟之形成,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因素,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。例如:
- 肝病:情志抑鬱可致肝氣鬱結,出現脅痛、易怒;若肝陽上亢,則見眩暈、頭痛。
- 脾病:飲食不節損傷脾陽,引發腹脹、泄瀉;脾虛不運則氣血生化不足,表現為乏力、面色萎黃。
病臟的辨識方法
中醫診斷病臟,需結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與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),尤重脈診與舌象:
- 脈象反映:如心脈浮大而散,若見沉細弱脈,多提示心氣虛衰;腎脈沉而無力,常見於腎精虧虛。
- 舌象對應:舌苔厚膩多屬脾胃濕濁;舌邊紅赤則與肝火熾盛相關。
病臟的治療原則
調治病臟需遵循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之法,並結合五行生剋關係。例如:
- 滋水涵木:腎陰不足(水虛)導致肝陽上亢(木旺),治宜滋補腎陰以平肝潛陽。
- 培土生金:脾虛(土弱)影響肺氣(金虛),當健脾益氣以補肺。
病臟與經絡關聯
臟腑病變常循經絡傳變,或反映於特定穴位。如肺病可見太淵穴壓痛,胃病則於足三里出現異常反應。針灸治療時,可選取相應經絡之俞募穴或原穴,以調理病臟氣機。
綜言之,「病臟」概念貫穿中醫診療全程,其辨證需綜合臟腑功能、氣血運行及經絡聯繫,方能精準施治,恢復機體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