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排
鬼排,又稱「鬼擊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一。其名源於古人對外邪猝然侵襲、狀若鬼神作祟之現象的觀察,屬中醫「邪祟病」範疇,與外感邪氣或情志驟變所致之急性病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鬼排之發病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穢濁邪氣,或觸犯不正之氣(如瘴癘、屍氣等),邪氣乘虛內犯,閉阻經絡,擾亂氣血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邪壅神機」,導致氣血逆亂,陰陽失調,臨床可見突發昏厥、肢體強直、胸腹絞痛等症,甚者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:「卒然心腹刺痛,悶亂如鬼所排。」
臨床表現
古籍記載鬼排之症多驟發,常見以下特徵:
- 神志異常:猝然昏仆、譫妄躁動,或幻視幻聽。
- 軀體症狀:胸腹劇痛如錐刺、四肢厥冷、筋脈拘急。
- 脈象舌象:脈多沉伏或弦緊,舌質暗紫,苔薄膩或濁膩,反映氣滯血瘀或痰濁內阻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鬼排與「中惡」「尸厥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鬼排更強調外邪猝中之急驟性,且多伴明顯神志障礙。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:「卒忤(中惡)之氣,亦類鬼擊,然其邪淺,僅犯肌表。」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鬼排的治療以「開竅醒神、辟穢解毒」為主,常用方劑與療法包括:
- 藥物:
- 蘇合香丸:芳香開竅,適用於痰濁蒙蔽神竅者。
- 桃仁承氣湯:化瘀通絡,針對瘀血內阻之胸腹刺痛。
- 單方如「雄黃末調服」,《肘後方》載其可「辟穢解毒」。
- 針灸:刺人中、十宣、內關等穴以醒神開閉,或艾灸神闕、氣海以回陽救逆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肘後方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·中惡病諸候》進一步闡釋:「鬼擊者,謂鬼厲之氣擊中人也。」指出其與環境穢惡之氣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則歸類於「雜病門」,強調需辨別「虛實寒熱」而治。
鬼排一證,雖現代醫學無直接對應病名,然其描述與某些急性心腦血管疾病、癔症或中毒反應等有部分重合,體現中醫對急症之獨特認識與處置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