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鬼瘧,病名。

1.瘧疾發作無常,或惡夢、恐懼者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二:「鬼瘧者,由邪氣所為也。其發作無時節,或一日三兩度寒熱,或兩日一度發動,心神恍惚,喜怒無恆,寒則顫掉不休,熱則燥渴不止,或差而復作,或減而更增,經久不痊,連綿歲月,令贏瘦也。」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六:「病者寒熱日作,夢寐不詳,多生恐懼,名曰鬼瘧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二:「鬼瘧亦多在夜發,由屍氣註之。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,時生恐怖。」治用麝香丸、蘇合香丸等。

2.即夜瘧。見《張氏醫通.瘧》。詳見該條。參見瘧疾條。

鬼瘧,又稱鬼熱、鬼寒、鬼瘧熱、鬼瘧寒,是瘧疾的一種特殊類型,以發作無常、惡夢、恐懼為特徵。

鬼瘧的發作時間不固定,可以是白天,也可以是晚上,甚至是半夜。發作時,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頭痛、身痛、關節痛、肌肉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秘、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尿不盡、心悸、氣短、胸悶、胸痛、咳嗽、喘息、咯痰、咯血、鼻塞、流鼻涕、流眼淚、耳鳴、耳聾、口乾、口苦、口臭、舌燥、舌紅、苔黃、牙痛、牙齦腫痛、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、吞咽困難、便秘、尿閉、失眠、多夢、噩夢、恐懼、驚恐、精神恍惚、喜怒無常、心神不寧、手足麻木、抽搐、昏迷等症狀。

鬼瘧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風寒、風熱、暑濕、燥火等邪氣,侵襲人體,導致瘧疾的發生;二是內傷脾胃、肝腎、心肺等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瘧疾的發生。

鬼瘧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寒、健脾益氣、養陰潤燥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• 銀翹散:主要成分是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甘草。具有清熱解毒、疏風散寒的作用。
  • 荊防敗毒散:主要成分是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薄荷、生薑、大棗。具有疏風散寒、解表透邪的作用。
  • 三黃散:主要成分是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。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通便的作用。
  • 白虎湯:主要成分是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。具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主要成分是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。具有健脾益氣、養陰潤燥的作用。
  • 六味地黃丸:主要成分是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。具有滋陰補腎、益氣養血的作用。

鬼瘧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、勤晒被褥,避免接觸病人和被污染的物品。
  • 在瘧疾流行季節,儘量避免到瘧疾流行地區。
  • 接種瘧疾疫苗,可以有效預防瘧疾的發生。
  • 患有瘧疾後,要及時到醫院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