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門
鬼門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人體之汗毛孔,又稱「魄門」。此名源於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所載:「開鬼門,潔淨府。」意指透過發汗法(開鬼門)與利小便(潔淨府)以祛除病邪。
名詞溯源與理論基礎
- 鬼與魄之關係
「鬼」古通「魄」,肺藏魄,而肺主皮毛,故汗孔與肺氣密切相關。《類經》張景嶽註:「肺主皮毛,其藏魄,陰之屬也,故曰鬼門。」此處「陰之屬」強調汗孔屬陰性孔竅,與陽氣之開闔相應。 - 生理功能
鬼門為汗液排泄之門戶,亦是衛氣運行之通道。《靈樞·本藏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、司開闔者也。」衛氣調控汗孔開合,維持體溫與腠理疏密,故鬼門之啟閉直接影響氣機宣發與邪氣出入。
臨床應用
- 開鬼門之法
發汗為祛邪外出的重要手段,屬「汗法」範疇。《傷寒論》中麻黃湯、桂枝湯等方劑,皆通過宣肺解表以開泄鬼門,使風寒之邪隨汗而解。 - 與肺臟的關聯
肺主宣發肅降,其氣通於皮毛。若肺氣壅滯,可致鬼門開闔失常,見無汗或汗出過多;反之,外邪閉鬱鬼門(如風寒束表),亦會影響肺氣宣發,引發咳嗽、喘逆等症。 -
病理表現
- 鬼門不開:常見於風寒表實證,症見惡寒、無汗、脈浮緊。
- 鬼門不闔:多因衛陽不固,如肺氣虛弱或營衛失調,導致自汗、盜汗。
與其他理論的聯繫
- 三焦氣化:鬼門屬上焦肺所主,與中焦脾胃運化、下焦膀胱氣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,故「開鬼門」常與「潔淨府」(利小便)並用,調節水液平衡。
- 六經辨證:太陽病表證階段,邪犯肌表,鬼門閉塞,發汗為正治之法;若邪傳少陽或陽明,則需和解或清裏,非獨責於汗法。
總結
鬼門之論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形神一體」的觀念,既為生理之門戶,亦為病邪出入之徑路。其理論貫穿診斷、治則與方藥,為外感病與內傷雜病調治之關鍵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