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路

鬼路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十三鬼穴專治精神情志異常、癲狂癇證等與「鬼邪」相關之疾,其理論基礎源自古代醫家對神志病的特殊認識,結合經絡學說與臨床經驗,形成一套獨特的治療體系。

鬼路之定位與考證

  1. 足太陽膀胱經之鬼路
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,名鬼路。」此處原註為申脈穴(BL62),位於足外踝尖直下凹陷中,屬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陽蹻脈。申脈穴具調理陰陽、安神定志之效,主治癲狂、癇證、失眠等症。
    • 從經絡理論而言,陽蹻脈主司肢體運動與寤寐,其氣失常可致神志不寧,故刺申脈可調和陰陽,鎮靜安神。
  2. 手厥陰心包經之鬼路
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另提及:「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,名鬼路。」此處原註為勞宮穴(PC8),位於掌心橫紋中,第二、三掌骨之間。勞宮為心包經滎穴,善清心火、開竅醒神,主治熱病煩悶、癲狂等症。
    • 然《千金翼方》則將此鬼路註為間使穴(PC5),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3寸,兩筋之間。間使為心包經經穴,具寧心安神、化痰開鬱之功,古籍載其治「鬼邪」所致妄言、悲泣等症。
    • 後世醫家對此有所分歧,如《針灸聚英》改稱「鬼營」,《針灸大成》則名「鬼窟」,然多指勞宮穴,反映歷代對穴名與定位的調整。

鬼路與十三鬼穴的理論背景

十三鬼穴的命名與應用,體現中醫對神志病的「邪祟」觀念,雖帶有古代巫醫色彩,實則隱含對經絡氣血失調的辨治思維。鬼路作為其中要穴,無論申脈或勞宮(間使),均位於陰陽經脈交會之處,透過針刺調節氣機,達到祛邪安神之效。

臨床應用與配伍

  • 申脈穴:常配照海(通陰蹻脈)以平衡陰陽,或與百會、風府同用,加強鎮驚熄風之效。
  • 勞宮穴:多與大陵(心包經原穴)、神門(心經原穴)配伍,清心降火,治療癲狂躁動。
  • 間使穴:可配水溝(人中)、豐隆,化痰開竅,適用於痰迷心竅所致的神昏譫語。

鬼路之說,不僅是針灸史上的特殊記載,更反映中醫對精神情志疾病的深刻觀察與治療智慧。後世雖對穴名、歸經有所演變,然其臨床價值仍為針灸學所重,尤見於癲癇、精神分裂等難治性病症的輔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