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客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客廳
鬼客廳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乃「水溝穴」之異稱。水溝穴屬督脈要穴,位於人面部鼻下,上唇溝(人中)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,為急救昏厥、中風之關鍵穴位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水溝穴(鬼客廳)之定位,依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:「在鼻柱下人中」,具體取穴時,可於鼻唇溝縱向凹陷處,近鼻端三分之一處取之。其下層分布有口輪匝肌及上頜神經分支,深部為切牙孔,針刺時需避開血管神經。
功能與主治
水溝穴為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,具開竅醒神、通調陰陽之效,主治範圍包括:
- 神志病證:昏厥、中風閉證、癲狂癇、小兒驚風。
- 急症救治:暑熱暈厥、氣血逆亂之休克。
- 局部病症:口眼歪斜、面腫、齒痛。
- 經絡調理:腰脊強痛,蓋因督脈貫脊,針刺水溝可通調經氣。
刺灸方法
古法記載:「針入三分,留六呼」,現代臨床多直刺0.3~0.5寸,或向上斜刺以增強刺激,急救時可用指甲重掐。灸法則少用,因面部禁灸,然《千金要方》載治癲疾可「灸三壯」。
學理探源
「鬼客廳」之名,反映古人對穴位功效的象徵性描述。「鬼」喻指邪祟病氣,「客廳」則寓調和陰陽、安神定魄之效,與水溝穴醒腦開竅、驅邪鎮驚之功相合。此類命名常見於古代針灸文獻,如「鬼宮」「鬼窟」等,均與治療神志異常相關。
文獻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針灸聚英》亦提及別名「鬼市」,而《針灸大成》明確歸納水溝穴「主中風口噤,不省人事」。歷代醫家重視此穴,如《肘後歌》云:「人中治癲功最高」,凸顯其臨床地位。
綜上,鬼客廳(水溝穴)為中醫急救與神志病治療之要穴,其名承載古醫家對穴位特性的深刻觀察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針灸臨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