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箭
鬼箭,又稱鬼箭風,為中醫病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徐大椿所著《醫略六書·雜病證治》。此症屬風病範疇,多因外感風邪,或內傷氣血失調,導致經絡阻滯、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其名「鬼箭」,乃形容病發突然,如箭矢驟至,或痛或痹,變幻莫測,故以「鬼」喻其無常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鬼箭風之發病與風、寒、濕邪侵襲密切相關。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易與寒濕相合,痹阻經絡。若患者正氣不足,營衛失和,外邪乘虛而入,客於肌腠、關節,則見肢體疼痛、拘急,或局部腫脹麻木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氣滯血瘀亦可能誘發此症,導致氣血凝滯,不通則痛。
臨床表現
鬼箭風之主要症狀為突發性肢體疼痛,或遊走不定,或固定一處,甚則關節屈伸不利。部分患者可見皮膚局部青紫、腫硬,觸之如中箭傷,故而得名。若風邪偏盛,則痛處遊移;寒邪偏重,則痛如錐刺,得溫稍緩;濕邪黏滯,則伴沉重酸楚,纏綿難癒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鬼箭風,首重辨證論治,以祛風散邪、活血通絡為大法。常用方劑如:
- 蠲痹湯:適用於風寒濕邪痹阻,以羌活、防風祛風,當歸、赤芍活血,薑黃、黃芪益氣通絡。
- 身痛逐瘀湯:針對氣滯血瘀型,以桃仁、紅花、川芎活血化瘀,沒藥、五靈脂散瘀止痛。
- 防風湯:偏重風邪襲表,以防風、秦艽祛風,當歸養血,茯苓健脾滲濕。
外治法亦可配合使用,如針灸取風市、陽陵泉等穴以疏經活絡,或艾灸以溫散寒濕。
古籍論述
《醫略六書》將鬼箭風歸於雜病範疇,強調其「邪客經隧,氣血乖違」之病機,並指出治療需「審其寒熱虛實,或散或補」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症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筋膜炎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調理與病因祛除。
鬼箭風一症,體現中醫對風邪致病之深刻認識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注重調和氣血、扶正祛邪,以達長效之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