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擊
鬼擊為中醫病名,指突發性胸腹部劇烈絞痛或出血之疾患,又稱「鬼排」。其症發作急驟,無明顯先兆,患者常覺如外力突然刺擊,胸脅腹內絞痛難忍,觸按則痛甚,或伴隨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出血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描述其「得之無漸卒著」,強調其發病之急驟與症狀之兇險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鬼擊之成因多與外邪驟襲、氣機逆亂相關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邪直中:風寒暑濕等邪氣乘虛直入臟腑,阻滯經絡,氣血驟然不通,發為劇痛。
- 情志暴激:驚恐忿怒等極端情緒,導致肝氣橫逆,氣血上衝或鬱結,引發胸腹絞痛及血溢。
- 瘀血內阻:素有瘀血停積,遇外因觸動,血行驟亂,瘀阻脈絡而痛劇。
- 正虛邪犯:正氣不足,外邪或穢濁之氣(古稱「鬼厲之氣」)乘虛侵襲,擾亂氣血。
臨床表現
鬼擊主症為突發性胸腹刺痛或絞痛,痛處固定拒按,甚則牽引脅背,伴隨以下症狀:
- 氣血逆亂:面青唇紫、四肢厥冷、呼吸急促。
- 血不循經:吐血、鼻衄、便血,或皮下瘀斑。
- 神志異常:古人認為與「邪祟」相關,可見昏聵譫語(今可解為劇痛引發之意識障礙)。
古籍論述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後世醫家對鬼擊亦有補充: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歸其於「中惡病諸候」,指出「卒忤邪氣」可致氣血暴亂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中惡卒厥」,症狀類似,以芳香開竅、行氣活血為治。
治法探討
傳統治療鬼擊以急救為先,後辨證施治:
- 急救:針刺人中、十宣穴,或內服蘇合香丸、行氣活血之劑以開閉醒神。
- 藥物:
- 氣滯血瘀:用血府逐瘀湯加減,行氣化瘀。
- 寒邪內阻:以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。
- 熱毒迫血: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。
- 外治:艾灸神闕、關元以回陽固脫,或刮痧疏通經絡。
現代對應探討
以今日醫學視角,鬼擊可能涵蓋部分急症,如:
- 心血管急症:心絞痛、心肌梗塞之胸痛。
- 消化道出血:胃潰瘍穿孔、膽道蛔蟲之劇痛。
- 血管性病變:主動脈夾層等驟發性疼痛。
鬼擊一症,體現中醫對急症之觀察與處理智慧,其論述結合外邪、情志與體質因素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