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鬼黃

鬼黃,也稱鬼胎黃、鬼胎疸,是中醫學中的一個術語,指的是黃疸伴隨幻視(妄見鬼物)的症狀,常見於由慢性或嚴重肝病引起的肝性腦病。

根據《太平聖惠方》與《聖濟總錄》的記載,鬼黃的臨床表現如下:

  1. 面色可能呈現青色或黑色,全身皮膚出現明顯的黃疸。
  2. 病人可能有妄語多驚的表現,皮膚乾燥,舌根較大且口舌乾燥,心神恍惚,常見幻視。
  3. 若鼻中呈灰色,舌頭變黑,且病人衣裳破損,則治療困難。

鬼黃的病因主要是慢性或嚴重肝病引起的肝性腦病。肝性腦病是指由於肝功能衰竭,造成血液中氨含量增高,進而引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。

肝性腦病的臨床表現包括:

  1. 精神障礙,例如意識障礙、定向障礙、記憶障礙、思維障礙、情感障礙等。
  2. 運動障礙,例如震顫、肌張力增高、共濟失調等。
  3.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,例如出汗異常、皮膚潮紅、血壓波動等。

鬼黃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症進行對症治療。對於肝性腦病,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糾正肝功能衰竭,降低血液中氨的含量。可以使用保肝藥物、利尿藥物、血液透析等治療方法。對於精神障礙和運動障礙的治療,可以使用鎮靜藥物、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方法。

鬼黃的預後取決於肝功能衰竭的嚴重程度。若肝功能衰竭嚴重,患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。若肝功能衰竭不嚴重,患者可以透過積極治療來達到治癒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