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在中旁取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病在中旁取之」探析

「病在中旁取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其理論根源於經絡學說與陰陽氣機調和思想。此治法可分為兩大內涵,臨床應用廣泛,茲詳述如下:


一、經絡調氣之術

《素問》提出「氣反者,病在中,旁取之」,明代馬蒔註解指出,當病邪聚於軀幹中央(如胸腹臟腑),可透過刺激旁側經絡以調動氣機。此理論基於:

  1. 經脈循行特性:十二正脈多縱行於軀幹兩側,如足太陽膀胱經挾脊而行,足少陽膽經循脅肋,通過針灸、推拿或熨法刺激這些旁側經穴,能間接調節中央氣血。
  2. 陰陽互引原理:中央屬陰,旁側屬陽,取旁側陽經穴位可引動陰分病邪外出。如《靈樞·衛氣》所言「陰病治陽」,臨床常見腹脹取足三里(胃經)、胸悶取內關(心包經)等法。

二、遠端取穴之變通

此法延伸為「循經遠刺」原則,強調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。典型如《靈樞·終始》記載「病在腰者取之膕」,指腰部疾患可取委中穴(膀胱經合穴),因足太陽經「挾脊抵腰中」,委中位處膝膕卻能疏調腰脊氣血。其他應用包括:

  • 上病下取:頭痛針太衝(肝經)、崑崙(膀胱經)
  • 下病上取:膝痛刺曲池(大腸經)、陽陵泉(膽經)
  • 左右交叉:面癱針對側合谷(大腸經),符合《內經》「巨刺」理論

三、理論核心與臨床拓展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全息」思想:

  1. 氣機樞紐論:旁側穴位常為經氣轉輸樞紐,如背俞穴(五臟六腑之氣輸注處)雖位於膀胱經,卻能調控相應臟腑功能。
  2. 標本根結說:四肢末端(根結)與軀幹(標本)存在氣血呼應,故《標幽賦》云「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」。

後世發展出「阿是穴」理論,進一步強化「病位」與「治療點」的動態對應關係,使「旁取」之法更趨靈活。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更系統化記載經脈-病候-取穴關聯,為此治法奠定臨床操作規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