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宮
鬼宮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此穴別名「水溝」,即現代解剖定位之「人中穴」,位於面部鼻唇溝的上1/3與中1/3交界處,屬督脈之要穴。
命名與理論基礎
「鬼宮」之名,源於古代中醫對精神神志類疾病的解釋框架。傳統理論認為,此類病症與外邪侵擾或臟腑氣血失調相關,故以「鬼」喻指病邪。十三鬼穴系統專用於治療癲狂、癇證、癔病等神志異常疾患,鬼宮作為其首穴,具開竅醒神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經絡屬性與功能
- 歸經與特性:
鬼宮屬督脈,為「陽脈之海」,與腦、脊髓關係密切。針刺此穴可通調一身陽氣,尤擅急救,如中風昏迷、暑厥、小兒驚風等閉證。 - 治療作用:
- 醒腦開竅:刺激鬼宮能激發督脈陽氣,促進心神復甦,改善神昏譫語。
- 調和陰陽:古人認為其位處任督二脈交接之處(齦交穴為內在對應點),可協調陰陽氣機逆亂。
- 通絡止痛:用於面癱、口眼歪斜等經絡阻滯之症。
臨床應用與配穴
- 單穴運用:
急救時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或強刺激提插捻轉,至患者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(古稱「得氣為效」)。 - 配伍療法:
常與鬼堂(即少商穴)、鬼腿(曲池穴)等鬼穴同用,增強鎮靜安神之效;若熱盛加勞宮、湧泉瀉火,痰濁加豐隆化痰。
古籍考據與演變
《千金要方》明載鬼宮為「水溝」,後世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治癲邪」之功。需注意,十三鬼穴體系反映隋唐時期對精神疾病的認知,現代臨床仍沿用其穴,但結合辨病辨證,非拘泥於「驅鬼」之說。
鬼宮之價值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透過經絡調控改善神志異常,為針灸學中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性的特殊穴組代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