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飯疙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飯疙瘩
鬼飯疙瘩,又稱「咅癗」,為中醫皮膚病症名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四。此症屬風疹類疾患,多因風邪外襲、營衛失和,或內有濕熱鬱蒸,外發肌表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外客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搏於肌腠,與氣血相爭,發為疹塊,時起時消,瘙癢無定處。
- 濕熱內蘊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腥發之物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鬱於皮毛腠理,與風邪相合而發病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者,陰血虧耗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風動則癢,疹色多淡紅或蒼白。
臨床表現
- 皮膚症狀:突發大小不等之風團,邊界清晰,色紅或白,撫之礙手,時隱時現,消退後不留痕跡。
- 兼症:或伴發熱惡風、脘腹不舒,舌苔薄白或黃膩,脈浮數或滑。
辨證論治
-
風熱相搏證
- 主證:疹色鮮紅,灼熱劇癢,遇熱加重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涼血止癢。
- 方藥: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疏風透表;生地、當歸涼血和營;知母、石膏清熱瀉火。
-
風寒外束證
- 主證:疹色淡白或蒼白,遇寒加重,得暖則緩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治法:疏風散寒,調和營衛。
- 方藥:桂枝麻黃各半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桂枝、麻黃辛溫解表;芍藥、甘草調和營衛。
-
濕熱內蘊證
- 主證:疹塊紅腫,搔破滲液,伴胸悶納呆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除濕,疏風止癢。
- 方藥: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合五味消毒飲,萆薢、薏苡仁利濕化濁;金銀花、野菊花清熱解毒。
-
血虛風燥證
- 主證:疹塊反覆發作,色淡乾燥,夜間癢甚,舌淡少苔,脈細。
- 治法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- 方藥:當歸飲子(《濟生方》)加減,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;何首烏、生地滋陰潤燥;防風、白蒺藜祛風止癢。
外治法
- 藥浴:選用蒼耳子、地膚子、白鮮皮等煎湯外洗,以祛風除濕。
- 塗敷:青黛散(《醫宗金鑑》)調麻油外塗,清熱解毒。
此症與西醫「蕁麻疹」相似,然中醫強調辨證求因,治療上注重整體調理,非僅止於症狀控制。歷代醫家對風疹類疾患論述豐富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風疹」,《外科啟玄》載「赤白遊風」,皆可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