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床穴
鬼床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屬古代治療精神異常、癲狂癇證等「百邪所病」的重要穴位。其名「鬼」非指鬼神,而是喻指難以捉摸的邪氣或病機,而「床」則隱喻此穴為邪氣所依附之處。
定位與取穴
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鬼穴位於「耳前髮際宛宛中,耳垂下五分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明確指出此穴即「頰車穴」(現代標準穴名:頰車)。具體位置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(約耳垂下方),咬牙時肌肉隆起處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鬼床屬足陽明胃經,為經氣匯聚之所。胃經循行過面部,與脾胃運化、氣血輸布密切相關。此穴具有疏通經絡、開竅醒神、祛風化痰之效,傳統上用於治療:
- 精神神志疾患:如癲癇、狂證、癡呆,古人認為此類病症與「痰迷心竅」或「風痰上擾」有關,針刺鬼床可化痰通絡。
- 顏面疾患:如口眼喎斜(面癱)、牙關緊閉、頰腫,因其位處面部,能調局部氣血。
- 牙齒疼痛:配合合谷等穴,可緩解下牙痛。
操作與配伍
古代多採用針刺法,現代臨床可針可灸。針刺時直刺0.3~0.5寸,或向地倉穴方向平刺。常與其他鬼穴如「鬼宮」(人中)、「鬼窟」(勞宮)等配伍,增強醒腦開竅之效;若治面癱,多配地倉、翳風。
理論淵源
十三鬼穴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相傳為扁鵲所傳,孫思邈收錄。其理論基礎結合了經絡學說與古代對精神疾病的認知,認為此類病症與經氣逆亂、痰瘀阻絡相關,鬼穴能調節氣機、驅除病邪。鬼床穴所在頰車處,肌肉豐厚,為陽明經多氣多血之部,故擅長調理氣血壅滯之證。
現代應用
現代針灸學中,頰車穴仍廣泛用於面神經麻痺、三叉神經痛等,其「鬼床」的古稱雖少用,但對理解中醫對神志病的辨治思路具重要意義,體現了「從形治神」「經絡-臟腑-神志」一體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