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齒
1. 病名
鬼齒為中醫病名,指舌下腺結石,屬口腔疾患之一。此症多因痰濕瘀滯、氣血不暢,結聚於舌下而成。臨床表現為舌下生有硬結,狀如棗核,觸之棱角分明,按壓時可感疼痛,甚則影響言語及吞嚥。《謝映廬醫案》記載:「舌下另生一齒,大如棗核,摸之棱指,按之似痛。」此描述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舌下腺結石相似,多由唾液分泌不暢、礦物質沉積所致。
中醫認為,此病與肝鬱氣滯、脾胃濕熱相關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可致氣滯血瘀;脾胃運化失司,則痰濕內生,瘀阻絡脈,結於舌下而成石。治療上,初期可選用化痰散結、行氣活血之品,如二陳湯、桃紅四物湯加減;若結石堅硬難消,或需配合外治之法。
2. 中藥名
鬼齒亦為一味中藥,性味苦平,歸心、肝、膀胱經。其功效主要為活血散瘀、通淋止痛,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心腹痛:因氣滯血瘀所致之胸腹刺痛,鬼齒能行氣活血,通絡止痛,常與延胡索、香附等同用。
- 血尿:下焦瘀熱引起的小便赤澀、尿血,鬼齒可清熱通淋,配伍瞿麥、蒲黃等藥以增強療效。
此藥材臨床應用較少,古籍記載其多用於民間驗方。現代藥理研究尚不充分,然其苦平之性,推測具有抗炎、利尿作用,或與其所含礦物質成分相關。
補充說明
鬼齒一詞在中醫文獻中兼具病名與藥名之雙重意義,然二者所指不同,需根據上下文辨別。病名之鬼齒強調局部結石病理,而藥名之鬼齒則側重其藥性與主治。此類同名異物現象,亦體現中醫術語之豐富性與地域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