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鬼齒,中醫名詞,有兩種含義:
- 病名。即舌下腺結石。《謝映廬醫案》雲:「舌下另生一齒,大如棗核,摸之棱指,按之似痛。」
- 中藥名。苦而平,治心腹痛、血尿等。
鬼齒,又名舌下石、舌下瘰癧。是舌下腺結石的俗稱。舌下腺位於舌下,左右各一,為腮腺的下極,開口於舌下乳突。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溶菌酶,具有抗菌作用。當舌下腺導管阻塞,分泌的唾液不能排出,在腺體內逐漸形成結石,即為舌下石。
舌下石的症狀主要為舌下疼痛、腫脹,並可伴有吞咽困難、發音不清等。舌下石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和體徵,必要時可行超聲檢查或CT檢查。
舌下石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。保守治療包括熱敷、按摩、口服消炎藥等。手術治療包括切開取石、腺體切除等。
鬼齒,中藥名。始載於《本草綱目》。為蓼科蓼屬植物蓼的根莖。主產於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山東等地。夏、秋季採收,洗淨,切片,曬乾。
鬼齒味苦,性平。歸肝、腎經。具有清熱利尿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療心腹痛、血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用法用量:
- 內服:煎湯,3-9g。
- 外用:研末撒或調敷。
注意事項:
- 本品有小毒,不宜久服。
- 脾胃虛寒者慎用。
參考文獻:
- 《本草綱目》
- 《中藥大辭典》
- 《中華本草》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