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城

鬼城為中醫經外穴之別名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此穴即後世所稱「十宣穴」,位於十指尖端,距指甲游離緣約0.1寸處,左右手共十穴。

穴名由來

「鬼城」之名,與古代中醫對「鬼祟致病」的觀念相關。此類穴名多見於治療癲狂、驚厥等神志病症,如「鬼眼」「鬼堂」等,反映古人認為邪氣侵擾可致精神異常,而針刺特定穴位可驅邪安神。

定位與取穴

十宣穴分佈於十指末端,正中線處。臨床取穴時,令患者微握拳,於指尖尖端取之,或沿指甲緣向指腹方向輕推,於觸及明顯敏感點處定位。

功能與主治

十宣穴為急救要穴,具開竅醒神、清熱瀉火之效,主治以下病症:

  1. 急症:中風昏迷、高熱驚厥、癲癇發作。
  2. 熱病:咽喉腫痛、暑熱煩悶。
  3. 局部病症:手指麻木、指尖疼痛。

操作與應用

古法多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現代臨床亦常用毫針淺刺或掐按。因穴位敏感,刺激時多見迅速得氣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「治一切暴死惡候」,常與人中、湧泉等穴配伍,增強醒神作用。

與其他穴名關係

除「鬼城」外,十宣穴在《針灸集成》中別稱「鬼窟」,均屬古代對經外奇穴的命名習慣。此類別名多散見於唐宋醫籍,後世漸以「十宣」為正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