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鬼臣穴
鬼臣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其文記載:「百邪所病者,針有十三穴……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,名鬼臣。」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將其易名為「鬼腿」,然其定位實與手陽明大腸經之「曲池穴」相同,故今多從此說,視鬼臣即曲池。
定位與歸經
鬼臣(曲池)位於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,屬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。其取穴法強調「橫紋外頭接白肉際」,即肘關節外側凹陷處,臨床多以屈肘成直角時定位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調和氣血
曲池為大腸經合穴,五行屬土,具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中醫認為「合主逆氣而泄」,故該穴擅治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所致之疾,如手臂痹痛、半身不遂等。 - 清熱祛邪
大腸經與肺相表裡,曲池性善清泄,能解表熱、瀉陽明實火,常用於熱病、咽喉腫痛、目赤等陽熱之證。 - 鎮靜安神
作為十三鬼穴之一,鬼臣自古用於治療精神情志異常。中醫理論中,「鬼穴」多與心神相關,針刺此穴可鎮驚安魂,適用於癲狂、癇證、譫語等神志病。
臨床應用
- 外感熱病:配合谷、大椎以發汗解表。
- 皮膚疾患:如蕁麻疹、濕疹,配血海、三陰交以涼血祛風。
- 上肢痿痹:配伍肩髃、外關以通經活絡。
- 神志病:與人中、內關同用,增強寧心安神之效。
古籍考據
《千金要方》明確將鬼臣列為驅邪要穴,反映唐代以前醫家對「邪祟致病」的認知,而《針灸大成》更名「鬼腿」,或因其定位近下肢(肘膝相應),然功能仍承襲古義。後世針灸典籍多統一名稱,然其治療神志病的傳統沿用至今。
此穴之雙重身份(鬼臣與曲池),體現中醫「一穴多功」的特色,既為調理陽明經氣之要穴,亦屬安定心神之秘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