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藏穴

鬼藏為中醫針灸學中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屬古代治療精神神志疾患及邪祟病症的重要穴位。其名源於傳統醫學對「鬼邪」致病概念的詮釋,此類穴位被認為能調攝心神、驅除癲狂癇證等異常狀態。

定位與取穴
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鬼藏位於「陰下縫」,男子指會陰穴,女子則為玉門頭(即女性外陰部陰蒂處)。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沿用此說,明確區分男女取穴差異:

  • 男性:會陰穴,於肛門與陰囊根部連線中點。
  • 女性:玉門頭穴,泛指外陰陰蒂部位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經絡聯繫

    • 會陰穴屬任脈,為任、督、沖三脈之交會,故鬼藏可調節一身陰脈之氣,兼通督脈陽氣,具平衡陰陽之效。
    • 玉門頭雖非正經穴位,但鄰近任脈終末,與肝經循行相關,中醫認為肝主疏泄、藏魂,此處刺激可疏解情志鬱結。
  2. 主治功能

    • 神志病:古代用於癲狂、癇證、譫語等,認為邪擾心神時,針灸此穴可「驅鬼邪、安魂魄」。
    • 生殖疾患:會陰穴能治小便不利、遺精、陰痛;玉門頭則用於女性陰瘡、陰挺(子宮脫垂)。
    • 急救作用:會陰為溺水窒息或昏厥急救穴,可醒神開竅。
  3. 操作特點

    • 古法多針灸並用,如《千金》提及「灸三壯」,後世亦強調針刺深度宜淺,因部位敏感,需謹慎施術。
    • 此穴罕用於現代臨床,但於特定癲狂病例中,仍可見傳統派醫家選用。

文獻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將會陰歸入任脈,並載其主治「小便難、陰中痛」;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闡述其「調二陰、開竅醒神」之功。玉門頭雖少見於經典,但明清醫案中偶見以艾灸此處治療婦人癔病(歇斯底里)之記載。

學術延伸
鬼藏之「藏」字,或與「臟」相通,暗示其調節內臟(尤指肝腎)功能。十三鬼穴系統中,鬼藏屬下焦要穴,與鬼封(齦交)、鬼腿(曲池)等形成上中下三焦配穴,共奏寧神定志之效。此類命名反映古人將精神異常歸因於「邪氣藏匿」的病理觀,而穴位刺激則有「搜邪外出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