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龜尾,又名尾閭、閭尾,是人體的一個穴位,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。位於尾骨端,為督脈經穴。主治赤白痢,泄瀉,腹脹,脫肛,慢驚風等症。
龜尾穴位於尾骨端,為督脈經穴。督脈是人體的陽經之海,主一身之陽氣,與人體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。龜尾穴位於督脈的末端,是督脈經氣所匯聚之處,因此具有調節督脈經氣的作用。
龜尾穴有著調理腸胃、止瀉止痢、通便、強腰健腎、安神等功效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赤白痢、泄瀉、腹脹、脫肛、慢驚風等症。
取穴方法:
正坐或俯臥,在尾骨端,可見一凹陷處,即為本穴。
艾灸方法:
用艾條懸灸或溫灸,每次10-15分鐘,每日1-2次。
按摩方法:
用手指指腹按揉穴位,每次3-5分鐘,每日2-3次。
刮痧方法:
用刮痧板蘸取刮痧油,沿著督脈方向刮拭穴位,每次5-10分鐘,每日1-2次。
注意事項:
龜尾穴為督脈經穴,不可過度刺激,以免損傷督脈經氣。有出血性疾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等患者,不宜艾灸或刮痧。
龜尾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,具有調理腸胃、止瀉止痢、通便、強腰健腎、安神等功效。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赤白痢、泄瀉、腹脹、脫肛、慢驚風等症。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