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龜尾

龜尾,又稱尾閭閭尾,為中醫推拿之重要穴位,首載於東晉葛洪所著之《肘後備急方》。其位置在尾骨尖端,屬督脈之末梢,鄰近長強穴,為人體經氣匯聚之處,具有調理下焦、固攝陽氣之效。

穴位特性與中醫理論

龜尾穴屬督脈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司一身之陽氣。此穴位居尾骶,與腎氣大腸功能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尾閭為「精氣之關」,是先天元氣通行之要道,故刺激此穴可影響下焦氣機,調節腸腑功能與腎氣盛衰。

主治病症

  1. 消化系統疾患
    • 赤白痢泄瀉:龜尾穴能調理大腸氣機,改善濕熱或虛寒所致之痢疾與腹瀉。
    • 腹脹:通過疏通督脈與局部氣滯,緩解氣機不暢引起的脘腹脹滿。
  2. 肛腸病症
    • 脫肛:此穴可升提陽氣,輔助固攝下陷之大腸氣,適用於中氣下陷型脫肛。
  3. 小兒病症
    • 慢驚風:小兒推拿中,龜尾常與七節骨配合使用,以溫陽熄風,調理肝脾。

操作手法

臨床多以揉法推法施術:

  • 揉龜尾:以拇指或中指指腹輕柔旋揉,用於泄瀉、脫肛等虛證。
  • 推下龜尾(向尾骨尖方向直推):多用於實熱型痢疾或便秘。
  • 推上龜尾(向腰骶方向直推):適用於虛寒泄瀉或氣陷之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七節骨(自龜尾向上至第四腰椎):溫陽止瀉,用於小兒脾虛泄瀉。
  • 長強穴:增強固脫之效,治脫肛、遺尿。
  • 足三里:調理脾胃,改善腹脹、消化不良。

龜尾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之整體觀念,透過局部調節影響全身氣血,為推拿與針灸臨床之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