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頭腫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龜頭腫痛
證名
龜頭腫痛,見於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屬前陰病證之一,多因濕熱下注、外傷或接觸過敏之物而發,臨床表現為陰莖龜頭局部紅腫疼痛,甚則影響排尿功能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
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濕熱之邪內蘊,循肝經下注陰器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熱痛。 - 外傷刺激:
因外力撞擊、摩擦或局部清潔不當,損傷肌膚經絡,氣血瘀阻,化熱生腫。 - 過敏反應:
接觸藥物、化學物質或異物(如某些材質之避孕套),引發肌膚敏感,局部氣血失和而腫痛。
辨證論治
-
濕熱下注證:
- 主證:龜頭紅腫灼痛,或伴滲液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瀉肝解毒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鑑》)加減,常用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
外傷瘀滯證:
- 主證:龜頭腫脹刺痛,局部可見瘀斑,觸之痛甚,舌暗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(《醫宗金鑑》)合五味消毒飲,酌加丹參、乳香、沒藥等。外治宜以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調敷,以散瘀退腫。
-
過敏風熱證:
- 主證:龜頭突發紅腫瘙癢,或起疹,接觸過敏原後加重,舌淡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止癢。
- 外治方藥:黃朱散(黃連、朱砂等分研末)調塗,或苦參湯(《外科正宗》)外洗,以清熱燥濕。
相關中醫名詞
- 陰莖癰:龜頭腫痛若化膿潰爛,可發展為陰莖癰,屬外科瘡瘍範疇。
- 下焦濕熱:濕熱蘊結下焦,不僅可致龜頭腫痛,亦可能引發淋證、陰囊濕疹等病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真詮》強調此證需辨明病因,濕熱者內服湯藥,外傷者注重局部調護,過敏者速離病源,結合外治法收效更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