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背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龜背駝

龜背駝為中醫病名,屬背部畸形之一,其狀如龜甲隆起或駝峰突起,故稱「龜背」或「駝背」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外邪侵襲、內傷積損所致,臨床可見脊柱彎曲變形,腰脊板硬,漸至背部隆起,形如龜駝之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腎虧
   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若先天腎氣虧虛,精髓不充,則骨骼發育失健,脊骨柔脆易折,日久形成龜背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發育遲緩、齒遲行遲等腎精不足之象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風寒濕邪乘虛內襲,或痰飲瘀血阻滯經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脊骨失養。如《馬培之醫案》所述:「冷風入臟,或痰飲攻註……皆能致之。」
  3. 後天損傷
    嬰幼兒脊骨未堅,若過早強坐或姿勢不正,或跌仆挫傷脊椎,均可能導致脊柱畸形。此外,久病耗傷氣血,或勞倦過度,亦為誘因。

相關疾病

龜背駝多見於現代醫學之 佝僂病(因缺鈣或維生素D不足)、脊椎結核(癆蟲蝕骨),或 先天性脊柱畸形。中醫古籍中,與「龜背痰」(脊椎結核所致之駝背)及「雞胸龜背」(佝僂病表現)等病症相關聯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初期:腰脊僵硬,活動不利,或局部隱痛。
  • 後期:脊柱逐漸後凸,形如龜殼或駝峰,嚴重者胸廓變形,影響呼吸。
  • 兼證:或見畏寒肢冷(腎陽虛)、潮熱盜汗(陰虛內熱)、痰多氣促(痰飲阻肺)等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龜背駝之治療,需分虛實寒熱:

  • 腎精虧虛:宜補腎填精,方用 補腎地黃丸左歸丸 加減。
  • 風寒濕阻:當溫經散寒,選 獨活寄生湯陽和湯 化裁。
  • 痰瘀阻絡:需化痰逐瘀,可選 身痛逐瘀湯二陳湯
  • 癆蟲蝕骨(龜背痰):治以滋陰殺蟲,常用 秦艽鱉甲散 配合抗癆藥物。

外治與調護

針灸可取 督脈膀胱經 穴位,如命門、腰陽關、腎俞等,以通調氣血。另可配合推拿、艾灸,或局部貼敷溫經通絡之藥膏。

龜背駝屬慢性痼疾,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嬰幼兒時期需注意營養攝取與姿勢調護,避免過早負重或久坐,以預防脊柱變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