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音之中醫釋義

一、基本概念
「病音」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泛指人體因臟腑氣血失調或外邪侵襲所產生之異常聲響,屬「聞診」範疇。《內經》視其為疾病外顯之重要徵象,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所述:「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」,王冰注釋明確指出,此聲與肺氣壅滯所致喘息相關,反映臟腑功能異常。

二、臨床分類與病機

  1. 呼吸系統病音

    • 喘鳴:多因肺失宣降,痰氣交阻,常見於哮證、肺脹。實喘者聲高氣粗,虛喘者聲低息微。
    • 咳嗽聲:風邪犯肺則咳聲清脆;痰濕阻肺則咳聲重濁;久病肺陰虧虛則咳聲短促。
  2. 消化系統病音

    • 腸鳴:脾虛濕盛則漉漉作響;寒客腸胃則聲急而頻;《金匱要略》載「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」即指痰飲所致。
  3. 呻吟聲
    病人自發之呻吟多與疼痛相關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攢眉呻吟,必苦頭痛」,其聲調高低可辨虛實:實證者聲高頻繁,虛證者聲弱斷續。

三、病音與臟腑經絡關係

  • 肺主聲:肺氣壅滯易現喘咳,肺虛則聲低氣怯。
  • 腎為音之根:腎不納氣致呼多吸少,聲如鼾睡。
  • 脾胃運化失司:水濕停聚成痰,上漬於肺則喉間痰鳴。

四、古籍論述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凡聲嘶者,陰虛之漸;聲啞者,火邪之徵」,強調病音變化可預判疾病轉歸。另《傷寒論》以「噦」(呃逆)為胃氣上逆之聲,分虛實論治。

五、診斷意義
中醫透過辨別病音之性質(清濁、強弱)、頻率(疏密)及伴隨症狀,結合四診合參,可推斷病位(如肺、腸)、病性(寒熱痰瘀)及正邪盛衰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例如:小兒驚風之喉中痰鳴如拽鋸,多屬肝風夾痰;癇證發作之怪異叫號,則與風痰閉竅相關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