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背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龜背痰

龜背痰,屬中醫外科病名,為痰證之一,特指發於脊背之痰核。其名源於病發後期,患者脊骨凸起、背曲如龜,故稱「龜背」。此病多因脾腎虛損,復加勞傷筋骨,致氣血凝滯,痰濁流注於脊背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腎兩虛:脾主肌肉,腎主骨。脾虛則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為痰;腎虛則骨髓不充,骨失所養,易受邪侵。
  2. 勞力傷筋:長期勞力過度,損傷腰脊筋骨,經脈受阻,氣血瘀滯,與痰濁相搏,結於脊背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兼感外邪,或內生濕熱,痰毒壅滯,久則化腐成膿,蝕骨傷筋,致脊骨畸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腰胯隱痛,時發時止,伴惡寒發熱,形瘦食少,易誤為風寒濕痹。
  • 中期:脊背漸腫,骨節凸起如梅李,按之堅硬或微熱,疼痛加劇,活動受限。
  • 後期:背傴頸縮,脊骨畸形凸出,形如龜背,甚則膿成破潰,流出稀薄膿液,纏綿難癒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痰瘀互結:腫塊堅硬,疼痛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膿液清稀,脈細弱。
  • 陰虛內熱:午後潮熱,盜汗顴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溫補脾腎、化痰通絡為主。脾腎虛者,用陽和湯加減;陰虛火旺者,投清骨散六味地黃丸;氣血兩虛者,選人參養榮湯。若膿成未潰,可佐透膿散托毒外出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敷沖和膏以散結消腫;膿成宜切開引流,後用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
相關疾病
龜背痰相當於西醫之「脊椎結核」(骨癆),或他處結核流注至脊柱所致。其病機與「流痰」「附骨疽」相通,均屬陰證痰核,然病位有異,治法略同。

古籍參考
《醫門補要》詳述:「脾腎兩虧,加之勞力過度,損傷筋骨,使腰胯隱痛,惡寒發熱……蓋腎衰則骨萎,脾損則肉削,但龜背痰已成。」強調脾腎虛損為本病之本,勞傷為誘因,終致骨敗形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