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龜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龜背
病證名,指脊骨彎曲突起,形如龜甲之背,屬中醫「骨病」範疇。此症多因先天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外傷、病邪侵襲,導致脊骨變形。常見於小兒,因筋骨未堅,若久坐曲背未矯正,或營養匱乏、發育受阻,易致脊骨受損;成人則多因虛損或脊椎局部病變(如骨癆、佝僂病)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腎主骨生髓,若父母精血虧虛,或胎元失養,致小兒腎氣不充,骨骼軟弱,脊骨無力支撐而變形。
- 後天調攝失宜:
- 營養不充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筋骨失養。
- 久坐勞損:小兒長期姿勢不正,脊骨受壓,氣血瘀滯,漸成畸形。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督脈,或痰瘀阻絡,氣血不通,久則骨節變形。
- 病後失治:如佝僂病(小兒軟骨病)、脊椎結核(骨癆),耗傷腎精,蝕骨成癆,脊骨塌陷而隆起。
中醫辨治
經絡與穴位:
宋·楊士瀛《仁齋小兒方論》載,艾灸肺俞(第三椎下旁開一寸半)、腧俞(第七椎下旁開一寸半),以小兒中指中節為一寸,艾炷如小麥大,灸三五壯,可緩解症狀。此二穴屬膀胱經,能調肺氣、益腎督,助氣血通暢。
證型與治法:
- 腎虛骨弱:脊骨柔軟,行立遲緩,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補腎地黃丸加減。
-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,肌肉消瘦,方選八珍湯合龜鹿二仙膠。
- 痰瘀阻絡:背脊僵痛,活動受限,宜化痰逐瘀,方用身痛逐瘀湯配合針灸。
外治法:
除艾灸外,亦可配合推拿、拔罐,疏通膀胱經及督脈氣血,或以藥熨(如桂枝、川芎、透骨草煎湯熱敷)溫通經絡。
龜背之成,多屬漸進,早期調理尤為關鍵,需結合體質與病因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