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歸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歸經

歸經為中藥學重要理論之一,指藥物對人體特定臟腑及經絡具有選擇性作用,反映其治療範圍與作用靶向。此概念源自中醫臟腑經絡學說,將藥物功效與經絡循行、臟腑生理病理緊密聯繫,臨床用藥時可據此精準配伍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臟腑經絡系統:中醫認為,人體以五臟六腑為核心,通過經絡聯繫體表官竅。藥物歸經即通過經絡通道,作用於相關臟腑,調節其功能。
  2. 性味與歸經的關聯:藥物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與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影響其歸經方向。如辛味多歸肺經(如麻黃),甘味多歸脾經(如甘草)。
  3. 臨床效驗總結:歷代醫家通過實踐觀察,歸納藥物主治規律。如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黃芩入手太陰肺經,清上焦火」,即基於其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。

歸經類型

  1. 單一歸經:藥物專入某一經,作用集中。如:
    • 桑白皮:歸肺經,專瀉肺火、平喘咳。
    • 吳茱萸:歸肝經,溫肝散寒、止嘔止痛。
  2. 多經同歸:藥物兼入數經,適用範圍廣。如:
    • 黃連:歸心、肝、胃、大腸經,清熱燥濕,治心火亢盛、濕熱痢疾等。
    • 桂枝:歸心、肺、膀胱經,溫通經脈,發汗解肌。

經典藥物舉例

  • 龍膽草:歸膽經,瀉肝膽實火,治脅痛口苦(如龍膽瀉肝湯)。
  • 藿香:歸脾、胃經,化濕和中,治暑濕吐瀉(如藿香正氣散)。
  • 熟地黃:歸肝、腎經,滋補肝腎,填精益髓(如六味地黃丸)。

歸經的臨床意義

  1. 精準用藥:依病位選藥,如肺病多用歸肺經之杏仁、貝母。
  2. 引經報使:部分藥物能引導他藥達病所,如桔梗為「舟楫之劑」,載藥上行入肺。
  3. 解釋藥效機理:如柴胡歸肝膽經,故能疏肝解鬱;石膏歸肺胃經,故清氣分實熱。

歸經理論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使藥物應用系統化,亦為方劑配伍之重要依據。歷代醫家結合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,進一步完善此體系,成為中藥學核心內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