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祿

鬼祿為中醫經外穴之別名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《千金要方》。此穴又稱「懸命」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可參考「懸命穴」之條目。

在傳統中醫學中,經外穴(又稱奇穴)指未歸屬於正經十四經脈系統,然具特定療效之穴位。鬼祿(懸命)一穴,其名蘊含古代醫家對精神情志疾病之觀察,如「鬼」字多與心神不寧、癲狂等症相關聯,暗示此穴可能用於安定神志、調理氣機。

定位與取穴
懸命穴(鬼祿)位於口腔內,上唇繫帶中央處。取穴時需翻開上唇,可見繫帶中點之微小隆起或充血點,即為此穴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精神疾患:古籍記載,此穴可用於治療癲癇、癲狂、小兒驚風等與心神失調相關之症。
  2. 急救用途:部分醫家認為刺激此穴可醒神開竅,用於昏迷或中暑之急救。
  3. 口腔病症:局部刺激亦可能緩解唇吻強急、口瘡等口腔疾患。

操作與應用
古法多以針刺或砭血為主,今臨床較少單獨使用,多配合其他穴位或療法。若以針刺,需注意消毒,淺刺或點刺出血即可。

理論背景
此穴歸屬「十三鬼穴」系統,為古代治療精神異常之要穴。中醫理論認為,神志病多因痰迷心竅、肝風內動或氣血逆亂所致,而鬼祿(懸命)位於任脈與督脈交會之鄰近區域,任督二脈總司一身陰陽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陰陽、鎮驚安神。

文獻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針灸集成》等後世醫籍亦提及此穴,然描述簡略,現代針灸學教材多列為備考穴。其療效機轉或與口腔黏膜神經反射及經絡感傳有關,然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。

此穴之應用體現中醫「以局部調整體」之思維,雖非主流腧穴,然作為歷史遺產,仍具研究與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