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鬼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鬼窟穴考

鬼窟為中醫針灸學「十三鬼穴」之一,專治神志異常諸疾。其名源流嬗變,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出入:

  1. 名稱演變
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首載為「鬼路」,註明即手厥陰心包經之「勞宮穴」。
    • 孫思邈晚年所著《千金翼方》則改註「間使穴」(同屬心包經,腕橫紋上3寸)。
    • 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易名「鬼窟」,《針灸聚英》稱「鬼營」,兩書皆回歸勞宮定位,後世多從此說。
  2. 穴位特性

    • 勞宮穴(鬼窟)屬心包經滎穴,五行屬火,位掌心第二、三掌骨間,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。
    • 心包代心受邪,此穴善清心火、開竅醒神,主治癲狂、癇證、中風昏迷、熱病煩悶等陽熱擾神之症。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「熱病發熱,煩滿而欲嘔噦」,佐證其瀉火除煩之效。
  3. 與十三鬼穴關聯

    • 十三鬼穴為古代治癲狂癇之要穴組,多分佈於四肢末端及頭面(如人中、少商、隱白等),取「陽氣所聚,通竅逐邪」之意。
    • 勞宮(鬼窟)透過心包經內連心神,外通掌中氣血,針刺或艾灸可導火下行,安定神志。
  4. 臨床應用差異

    • 若從《千金翼方》間使穴說,則取其為心包經經穴,長於寧心調神、寬胸解鬱,與勞宮瀉火之功相輔相成。
    • 後世醫家多依症狀選用:熱盛神昏取勞宮,痰鬱癲癇配間使,體現辨證用穴之妙。

此穴名演變反映歷代醫家對神志病機理解之深化,亦彰顯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