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因辨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因辨證
病因辨證為中醫辨證方法之一,旨在透過疾病的外在表現,推求其內在病因及病理機制,從而確立治療方向與用藥原則。中醫認為,疾病的發生與發展,與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以及飲食勞倦、痰飲瘀血等密切相關。病因辨證即透過辨析症狀特徵,歸納其病因屬性,進而指導臨床施治。
病因辨證的主要內容
-
風邪致病
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而數變,致病特點為病位遊走不定、症狀變化迅速。臨床表現包括:- 外風:如感冒之惡風、頭痛、鼻塞;或風疹之皮膚瘙癢、疹塊遊走。
- 內風:多因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或血虛生風所致,常見眩暈、震顫、抽搐、口眼歪斜等,如中風、癲癇等病證。
-
寒邪致病
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其性凝滯收引。症狀特徵為:- 外寒:惡寒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關節拘急,如風寒感冒、寒痹。
- 內寒: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生,表現為畏寒肢冷、腹痛喜溫、小便清長等,如脾腎陽虛證。
-
火(熱)邪致病
火熱同屬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。臨床表現為:- 實熱:高熱、煩渴、面赤、脈洪大,或見癰腫瘡瘍、出血(如衄血、咯血)。
- 虛熱:陰虛內熱,症見午後潮熱、盜汗、五心煩熱,如肺陰虛、肝腎陰虛等。
- 火毒熾盛:如溫病之壯熱神昏、斑疹透露,或瘡瘍紅腫熱痛。
-
濕邪致病
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其表現包括:- 外濕:頭身困重、關節痠痛重著、苔膩,如濕溫病、著痹。
- 內濕: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見脘腹痞滿、大便溏泄、水腫等,如痰飲、濕阻中焦證。
-
燥邪致病
燥易傷津,分溫燥與涼燥:- 溫燥:見於初秋,症見乾咳少痰、鼻咽乾燥、舌紅少津。
- 涼燥:見於深秋,類似風寒,但兼口鼻乾燥、痰少難咯。
-
情志與內傷病因
- 七情過極:如怒傷肝(脅痛、眩暈)、思傷脾(納呆、腹脹)、悲傷肺(氣短、乏力)。
- 飲食勞倦:飲食不節致食積(脘脹、噯腐),勞倦傷脾(倦怠、氣虛)。
病因辨證的臨床意義
病因辨證不僅用於外感病,亦廣泛應用於內傷雜病。例如:
- 痰飲:根據痰色、質地(黃稠為熱痰,白稀為寒痰)辨其寒熱屬性。
- 瘀血:固定刺痛、舌紫暗、脈澀,需活血化瘀。
透過病因辨證,中醫能從複雜症狀中提綱挈領,針對病機施以相應治法,如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等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