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廣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廣明

定義與出處
「廣明」為中醫解剖與陰陽理論中的特定部位名稱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。其概念基於人體陰陽劃分,從空間方位界定屬陽的區域。根據經典記載,廣明的定位可依兩種標準區分:

  1. 前後方位:以身體前後分陰陽,則「前為廣明」,即胸腹正面屬陽。
  2. 上下方位:以身體上下分陰陽,則「上半身為廣明」,涵蓋頭面、胸背及上肢。

此分類反映中醫「陽主外、主上」的理論核心,廣明作為陽氣匯聚之處,與「太衝」(屬陰的後半身或下半身)相對,構成陰陽離合之動態關係。

理論內涵與中醫應用

  1. 經絡聯繫
    廣明區域涵蓋手足三陽經循行部位,尤以陽明經(多氣多血)為代表。如足陽明胃經行於身前,手陽明大腸經布於上肢外側,與「廣明」之前、上特性相呼應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廣明所屬的陽部位主司人體防禦(衛外)、溫煦及運動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,上半身與身前之陽氣猶如天日,主導精神活動(頭部)、呼吸(胸部)及消化(腹部)等機能。
  3. 病理關聯
    若廣明區域陽氣失衡,可能出現陽亢或陽虛之證。例如:

    • 陽明經熱盛:前額頭痛、面赤、高熱(白虎湯證)。
    • 上焦陽虛:胸悶氣短、畏寒(桂枝甘草湯證)。

古典文獻延伸
《靈樞·經脈》進一步闡述廣明與經脈的關係,指出「陽受氣於上焦」,強調上半身陽氣源自心肺,並通過三陽經布散全身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廣明者,陽位之最顯者也」,突顯其作為陽氣外顯部位的診斷價值。

現代詮釋
當代中醫理論視廣明為「功能區域」而非實質器官,其劃分有助於辨證時定位病位(如頭面疾病多責之陽明)及指導針灸取穴(如選用陽明經穴解前額痛)。此概念亦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中陰陽空間對應的思維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