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廣惠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廣惠司:元代回回醫藥機構之探析

廣惠司為元代重要的回回醫藥專設機構,其成立與中西醫藥交流密切相關。元世祖忽必烈西征後,隨軍回回醫師將伊斯蘭醫學體系引入中原,促成了此一專門機構的誕生。

沿革與創立
回回醫家愛薛(1227-1308年)於中統四年(1263年)獲元世祖任命,主理西域星曆與醫藥二司。至元十年(1273年),原「京師醫藥院」正式改制為廣惠司,成為官方回回醫藥核心機構。學界對確切設立年份尚有1268年與1273年之爭,然據《元史》記載,當以1273年改制為定論。

職能與醫療特色
廣惠司承擔三大要務:

  1. 御藥調製:專司回回方劑的炮製與改良,融合阿拉伯香藥(如乳香、沒藥)與中原藥材,創製宮廷專用成藥。
  2. 軍醫診療:主要診治宿衛軍士,尤以回回衛隊為重點,運用伊斯蘭醫學的「體液平衡」理論(如拔汗法、放血療法)與獨特藥方(如薔薇水、龍涎香配伍)。
  3. 惠民濟世:對京畿貧民施藥救療,體現元代「醫養合一」的政醫理念。

醫學貢獻
廣惠司推動了回回醫藥的本土化進程:

  • 方劑匯通:將《回回藥方》等典籍中的「馬準」(阿拉伯蜜丸)、「答而牙吉」(長效膏劑)等劑型引入中土。
  • 療法融合: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與阿拉伯解剖知識,發展出新型外治法,如「火灸」與「香藥熨貼」並用的綜合療法。
  • 藥材擴充:引進番紅花、阿魏等百餘種西域藥材,豐富中藥本草體系,部分藥物後被《飲膳正要》收錄。

歷史地位
作為中國首個官辦回回醫藥機構,廣惠司不僅是元代「多元醫政」的體現,更成為絲綢之路醫學交流的關鍵樞紐。其存續期間(約1273-1368年),促成了阿拉伯醫學與中醫在理論、臨床與藥物學層面的深度對話,對後世中西醫匯通思潮具有啟發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