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廣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廣腸

廣腸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泛指人體大腸末段較為寬闊的部分,主要包括乙狀結腸及直腸。《證治要訣》言:「廣腸,言其廣闊於大小腸也。」意指此段腸道較小腸與大腸其他部分更為寬大,故得名「廣腸」。

在中醫臟象理論中,廣腸隸屬於「大腸」範疇,與肺相表裏,主司傳化糟粕。其生理功能與「大腸」一致,承接小腸下傳的濁物,進一步吸收水分,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。若廣腸功能失調,可能出現便祕、泄瀉、裏急後重等症狀,多與肺氣不降、脾胃濕熱或津液虧耗相關。

從經絡角度而言,廣腸區域與督脈、任脈及足太陽膀胱經有所關聯。例如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膀胱經「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屬膀胱」,其經氣運行亦間接影響廣腸功能。此外,廣腸的病理變化常反映於相應經絡穴位,如大腸俞、八髎等,可作為診斷與調治的依據。

歷代醫家對廣腸的論述多結合臨床病症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廣腸若受濕熱蘊結,可生「腸風下血」;若氣滯血瘀,則易成「腸癰」(類似現代醫學的闌尾炎或直腸炎)。治療上,中醫注重調理氣機、清熱化濕或潤燥通便,方劑如槐角丸、潤腸湯等,皆針對廣腸相關病機而設。

總體而言,廣腸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解剖部位,更是功能系統的一部分,其生理、病理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為臨床辨治下焦疾病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