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形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病形」指疾病發生時所表現的形體部位變化,即病變所呈現的具體形態或位置。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曰:「病形何?……夫百病變化,不可勝數。然皮有部,肉有柱,血氣有輸,骨有屬。」此段經文強調,疾病的表現雖變化多端,但皆可歸屬於特定的形體結構,並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病形與形體結構的關係

中醫認為人體由皮、肉、筋、脈、骨等組織構成,而病變的發生往往與這些形體結構的異常有關。

  1. 皮有部
    皮膚為人體最外層的防禦屏障,與肺臟相表裏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指出,十二經脈在皮膚上各有其分部,稱為「皮部」。外邪侵襲時,往往先犯皮毛,進而影響經絡與臟腑。例如,風寒束表可見惡寒、無汗;濕邪鬱滯肌膚則可導致濕疹、瘡瘍等。
  2. 肉有柱
    「肉柱」指肌肉的豐厚之處,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脾主肌肉,若脾虛則肌肉失養,可出現萎弱無力或消瘦。此外,肌肉的異常亦可反映經絡病變,如陽明經氣血盛衰影響面頰肌肉,太陽經病變則可能導致項背強急。
  3. 血氣有輸
    氣血的輸布依賴於經絡系統,若氣血運行失常,則可在特定部位出現病變。例如,氣滯血瘀可見局部腫痛;氣血不足則表現為肌膚麻木、肢體乏力。《靈樞·本臟》強調,五臟之氣通過經絡輸注於體表,故內臟病變可外顯於相應的氣血輸布區域。
  4. 骨有屬
    骨骼與腎臟相應,腎主骨生髓。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,腎虛可導致骨痿無力,而風寒濕邪侵襲骨骼則可能引發痹證,如「骨痹」表現為關節僵硬、疼痛。此外,脊柱為督脈所主,其病變亦與腎陽及經脈氣血運行相關。

病形與經絡辨證

中醫診斷注重觀察病形所屬的經絡分布,以判斷病變的深淺與性質。例如:

  • 太陽經病:多見頭項強痛、腰背不適。
  • 陽明經病:常見面赤、牙痛、胃脘脹滿。
  • 少陽經病:以脅痛、耳鳴、寒熱往來為特徵。

透過辨別病形所在的經絡部位,可進一步推測臟腑病機,並指導針灸、藥物治療。

病形與診斷

臨床上,觀察病形是中醫望診與切診的重要環節。例如:

  • 望診:觀察皮膚色澤、肌肉豐瘦、關節形態等,以判斷氣血盛衰與病邪性質。
  • 切診:按壓特定部位(如穴位、經筋)以察知痛點、結節或異常反應,推測經絡氣血狀態。

綜上所述,「病形」作為疾病的外在表現,不僅反映局部組織的病理變化,亦與整體經絡氣血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