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光剝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光剝苔

光剝苔為中醫舌診術語,指舌面上原有之苔質突然剝落,呈現局部或全舌光滑無苔之象。此徵多反映臟腑氣陰嚴重耗傷,尤以胃陰虧虛、胃氣大損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苔由胃氣蒸騰所生,其剝脫與胃陰、胃氣密切相關。若熱病傷陰、久病虛損,或過用溫燥藥物,皆可導致胃陰枯涸,胃氣失於濡潤,無法上承於舌,遂見舌苔剝落。此外,氣血兩虛、脾腎陰虧者,亦可能出現光剝苔,提示臟腑精氣衰竭。

臨床特徵
光剝苔可分為兩類:

  1. 局部剝苔:舌面某處苔質脫落,邊界清晰,周邊或殘存薄苔,多屬胃陰局部虧虛。
  2. 全舌光剝:舌面光滑如鏡,全無苔質,甚至舌質絳紅少津,此為胃氣陰兩傷之重證,常見於溫病後期或內傷久病。

辨證意義
光剝苔之辨證須結合舌色與病程:

  • 舌色偏紅而光剝,多屬陰虛火旺,胃津耗傷。
  • 舌淡白而光剝,則為氣血雙虧,胃氣衰敗。
  • 若剝苔處細膩少津,伴裂紋,提示陰液枯涸,臟腑失養。

相關證候
此苔象常與「鏡面舌」並論,然鏡面舌多屬全舌光剝無苔,且舌面乾燥如鏡,病機更深重,可見於熱極傷陰或重症虛勞。此外,光剝苔若兼見舌質紫暗,需警惕瘀血內阻,陰液難以上承之證。

光剝苔為中醫診察危重病證之重要指標,其變化可窺探胃氣存亡與陰液盛衰,臨床須細審舌象,結合脈證,以斷病勢深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