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光剝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光剝舌

光剝舌為中醫舌診之特殊徵象,指舌面原有苔垢突然剝落,呈現局部或全舌光滑無苔之狀,猶如舌苔被剝除,故得此名。此舌象多反映體內陰液虧耗、胃氣受損,或臟腑功能嚴重失調,常見於虛證或久病之候,其病機與臨床意義可依剝苔部位進一步辨析。

病因病機

光剝舌之形成,主要與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相關。胃為水穀之海,主受納腐熟,其陰液與氣機乃舌苔生發之基礎。若熱病傷陰、久病虛損,或誤治耗氣,皆可致胃陰不足、胃氣虛衰,舌失濡養而苔垢驟脫。此外,陰虛內熱血虛不榮亦為常見病機,陰血虧虛則舌體失潤,苔無以附著,呈現光剝之態。

剝苔部位與證候辨析

  1. 舌後半部剝苔
    舌根屬腎,中部候脾胃。若苔剝見於舌之後半,提示病邪雖未深入下焦,然胃氣已傷,可能伴見納差、脘痞等症,多見於外感病傳變或內傷飲食後。
  2. 舌前半部剝苔
    舌尖至舌中前部主上焦與表證。此處剝苔常示表邪漸解而裡滯未消,或痰飲積聚中焦,阻礙胃氣上蒸。患者或見胸悶、咳痰、腹脹等痰濕或食積之象。
  3. 舌心剝苔(舌中剝苔)
    舌中心屬脾胃,若此處苔剝,多為胃陰不足胃氣虛弱,甚則氣陰兩虛。若兼舌質紅絳,主陰虛火旺;舌淡白者,則多屬血虛或陽氣衰微。

相關證型與舌質特徵

  • 鏡面舌:全舌苔剝,光滑如鏡,舌質紅絳,屬胃腎陰液涸竭之危候,見於溫病後期或內傷重證。
  • 花剝舌:苔剝呈斑駁狀,邊緣殘留苔垢,多為氣陰兩傷,或正虛兼有濕濁未化。
  • 類剝苔:剝脫處隱見新生苔質,提示胃氣漸復,病勢轉輕。

光剝舌之辨證須結合舌色、形質及全身症狀。如舌紅乾裂者,屬陰虛熱熾;舌淡胖嫩者,多為氣血兩虛;若剝苔周邊苔厚膩,則虛中夾實,需辨標本緩急。此舌象雖以虛證為本,然臨床亦須審察有無兼夾邪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