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光剝如豬腎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光剝如豬腎舌

此為中醫舌診之專有名詞,用以描述舌象特徵及內在病機。其舌面光滑無苔,色澤鮮豔,狀若豬腎剝除外膜後之質地,故名。此舌象多見於肝腎陰液虧虛之證,反映體內精血耗傷、陰不制陽之病理狀態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舌苔由胃氣蒸騰所生,而舌質之色澤與形態則與臟腑氣血盛衰相關。

  1. 肝腎陰虧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久病虛勞、房事過度,或熱病傷陰,導致肝腎陰液不足,無法上濡舌面,則舌苔失養而剝落,呈現光潔如鏡之態。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故舌色偏紅或絳紅。
  2. 胃陰耗損:胃陰為後天陰液之源,若胃陰不足,胃氣失於蒸化,亦可使舌苔不續,加重光剝之象。

臨床意義
此舌象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頭暈目眩、耳鳴健忘(肝腎陰虛,髓海失充)
  • 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(陰虛內熱之候)
  • 腰膝痠軟、咽乾口燥(腎陰虧虛,津不上承)

治法與用藥
治則以滋補肝腎、養陰填精為主,方藥可選:

  • 六味地黃丸:基礎滋腎方,適用於腎陰不足之輕證。
  • 左歸丸:補益肝腎真陰,針對陰虛精虧較甚者。
  • 一貫煎:滋養肝陰為主,兼顧疏肝,適用於肝陰不足兼氣鬱者。

若兼胃陰虧虛,可配合益胃湯加減,以甘涼濡潤,復其津液。此類證候需細辨虛火與津傷之偏重,調整滋陰與清熱藥物之比例。

古籍考據
清代《辨舌指南》提及:「舌光無苔,津潤而赤者,陰虛也。」與此舌象相類,而「豬腎」之喻更強調其質地與色澤特徵,為臨床鑑別陰虛程度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