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鸛口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鸛口疽

病名與別稱
鸛口疽,又稱「銳疽」、「尾閭發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其特徵為尾骨尖處生疽,形似魚肫(魚鰾),色赤而堅硬疼痛,潰破後瘡口狀若鸛鳥之嘴,故得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三陰經(足太陰脾、足少陰腎、足厥陰肝)氣血虧損,導致督脈經氣運行不暢,濁氣、濕痰凝滯,結聚於尾閭(尾骨)處而成。三陰虧虛,陰液不足,虛火內生,加之濕痰流注,鬱久化熱,腐肉成膿,發為疽證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局部腫硬,色紅灼痛,漸至成膿;潰後瘡口深陷,形如鸛嘴,膿液稠黃或夾血水。若久不癒合,可伴氣血兩虛之象,如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(未潰階段)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除濕,和營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滋陰除濕湯」(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知母、黃柏、澤瀉等),以養陰清熱、化痰散結。
  2. 成膿期

    • 治法:托毒透膿,益氣和營。
    • 方藥:以「和氣養榮湯」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、穿山甲等)為主,助膿外透,防毒內陷。
  3. 潰後期

    • 氣血虛弱,久不收口
  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滋陰生肌。
      • 方藥:用「滋陰保元湯」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人參、黃耆等)或「先天大造丸」(紫河車、鹿茸、龜板等),培補根本,促進瘡口癒合。

外治法
參照癰疽常規外治:

  • 腫瘍期:可用金黃散或沖和膏外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潰膿後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促進肉芽生長。

相關理論延伸
鸛口疽與督脈、腎氣關係密切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貫脊而行;腎主骨生髓,尾閭處為督脈所過,若腎陰不足,督脈空虛,則易受痰濕瘀滯。此病證亦體現中醫「本虛標實」之特點,治療需標本兼顧,重在調補三陰與疏通督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