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漿險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灌漿險證

灌漿險證,乃痘瘡病程中,膿漿生成與收斂階段所現之危重證候。中醫認為,痘瘡灌漿為氣血化膿、托毒外透之關鍵,若氣血失和或邪毒壅滯,則易生險象。此證多因正虛邪盛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須細辨其病機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
    痘瘡灌漿時,漿液清稀不膿,或逾期不漿,皆因氣血不足,無力化膿托毒。氣虛則痘粒軟薄,皮薄不堅;血虛則漿液稀淡,難以成膿。此類證候多見於素體虛弱,或病程中過耗氣血者。
  2. 血分熱盛
    若痘根赤艷,色澤鮮紅,甚或紫暗,乃熱毒熾盛,深入血分。血熱則煎灼津液,致使膿漿稠黏難化,或灌漿不暢,甚則迫血妄行,而現斑疹出血。
  3. 脾虛濕蘊
    痘中夾雜水泡,或漿液稀薄如水,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脾主肌肉,濕濁泛溢肌表,則痘瘡濕潤不斂,甚或潰爛流水。此證常見於飲食不節,或濕邪內困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虛型

    • 主證:痘粒鬆軟,皮薄易破,漿液清稀,灌漿遲緩。
    • 病機:中氣不足,衛外不固,無力托毒成膿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托毒,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以黃芪、人參等補氣之品。
  2. 血熱型

    • 主證:痘根赤艷,漿稠色紫,或伴見高熱煩渴。
    • 病機:熱毒熾盛,燔灼營血。
    • 治法:涼血解毒,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,酌加紫草、丹皮以清血分伏熱。
  3. 脾濕型

    • 主證:痘中水泡密佈,漿液稀溼,或潰後滲液不止。
    • 病機:脾陽不振,濕濁內蘊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滲濕,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,輔以茯苓、薏苡仁等淡滲利濕之藥。

治療原則

灌漿險證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。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熱者清之,濕者化之。臨證時須察其痘色、漿質及全身症狀,靈活施治。若氣血虛甚,當峻補氣血以助托毒;若熱毒壅盛,則宜清解透邪,防其內陷;若濕濁困脾,需健脾化濕,以固中州。

此證預後與調治密切相關,若能及時辨證,對證用藥,多可轉危為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