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漿板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灌漿板黃
病證名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痘疹病程中的一種病理表現。其特徵為痘疹灌漿階段,痘形板滯膩塞,乾枯晦暗而不顯黃潤光澤。此證多因毒熱熾盛,凝滯氣血,致使痘毒不得透發,氣血運行受阻,漿液生成不足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疹之發,本為正邪相爭之象。若患者素體熱毒內蘊,或外感時邪引動內毒,毒熱壅滯於氣血,則痘疹難以順利灌漿。氣血凝結,經絡壅塞,故痘形板硬死塞;氣血不榮,則乾枯晦暗,失去黃潤生機之態。此證屬痘疹之「毒壅血瘀」證候,病位主要在氣血分,與心、肝、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行血解毒為主,旨在疏通氣血、透毒外出。可選用《醫宗金鑑》之消毒活血湯,其組方多為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之品,如當歸、赤芍、紫草、紅花等,以破血行滯;配伍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等清解熱毒,助痘毒外透。若兼氣虛者,可酌加黃芪、人參以扶正托毒;若熱毒熾盛,可加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以涼血解毒。
鑒別要點
灌漿板黃須與其他痘疹變證相區別:
- 灌漿不足:痘形雖虛軟,但色澤尚活,多屬氣血虛弱,治宜補益托毒。
- 痘毒內陷:痘色紫黑,伴高熱神昏,屬毒陷營血,急當涼血開竅。
而灌漿板黃以「板硬乾枯」為特徵,重點在於氣血凝滯,需活血與解毒並重。
古籍補充
《痘疹心法》亦提及:「痘毒壅盛,血瘀不活,則板黃不潤。」強調此證與血分瘀熱密切相關,進一步佐證行血化瘀之必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