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灌漿,又稱貫膿,出自《痘疹泄秘》,為中醫痘疹病程中的專有名詞,指痘瘡發展至膿成階段的病理現象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詳述其內涵與機理:


一、名詞源流與定義

「灌漿」一詞源自古代痘疹(如天花、水痘等)診療體系,特指氣血充盈於痘瘡,使瘡頂逐漸化膿的過程。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載:「灌漿者,毒化為膿,漸充滿也。」此階段標誌著正氣驅邪外達,痘毒由血分轉化為膿液,為瘡癒之關鍵。


二、病理機轉

  1. 氣血化膿理論
    中醫認為,痘瘡初期為「毒邪鬱於肌表」,隨病程進展,若正氣充足,則氣血聚於瘡頂,蒸腐血肉而成膿。《瘍醫大全》指出:「膿由氣血所化,灌漿即氣血載毒外透之象。」此過程需脾肺氣機暢達,方能推動膿液生成。
  2. 經絡與臟腑關係
    灌漿與脾、肺、心三臟密切相關:

    • 脾主肌肉: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,膿液充盈有度。
    • 肺主皮毛:肺氣宣發助膿液透達肌表。
    • 心主血脈:心火溫煦促使血化為膿。若臟腑失調,可致灌漿不暢(如「空殼無膿」或「漿清不濃」)。

三、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1. 順證特徵

    • 膿色黃白稠潤,瘡根紅活。
    • 灌漿循序漸進,先從頭面、胸背,漸及四肢(符合「毒隨氣血外透」之序)。
    • 伴微熱、神清,為正邪交爭之佳兆。
  2. 逆證辨識

    • 漿液清稀:多屬氣血兩虛,無力化膿。
    • 紫黯乾枯:提示熱毒熾盛,燔灼營血。
    • 灌漿遲滯:常見於濕濁內阻或陽氣衰微。

四、與其他痘疹術語的關聯

  1. 與「貫膿」之別
    《痘科類編釋意》云:「貫膿者,言膿透瘡內;灌漿者,狀其膿充瘡外。」二者皆指膿成階段,然「貫膿」強調膿液貫通瘡體,「灌漿」側重膿液充盈之態。

  2. 與「收靨」之銜接
    灌漿後,膿液漸乾結痂(收靨),標誌痘毒已盡。若灌漿未足而強行收靨,易留餘毒,古稱「倒靨」。

五、古籍論述選錄

  • 《痘疹心法》:「灌漿如穀漿之灌,顆粒飽滿,毒乃盡泄。」
  • 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:「漿行半足,色貴蒼蠟……此脾胃強,氣血充也。」

綜上,灌漿為中醫痘疹辨治之核心環節,其成敗關乎預後,歷代醫家皆重視觀察膿色、形質以判吉凶,並據此調理氣血、平衡寒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