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灌汗
灌汗為中醫證名,指汗出異常,量多如灌水之狀,屬汗證之一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,原文載:「肺脈……其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。」意指肺脈若呈現軟弱而散亂之象,可能伴隨灌汗之症。後世醫家如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汗出如水,故雲灌汗。」強調其汗液流失之勢劇烈,猶如水液傾瀉。
病因病機
灌汗多與肺氣虛損、衛陽不固相關。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外合皮毛,若肺氣虛弱,則衛外失職,腠理不密,津液外泄而為汗。此外,《脈經》將此症稱作「漏汗」,與《傷寒論》所述之「漏汗」機制相通,皆因陽氣虛衰,固攝無力,致汗液漏洩不止。
臨床表現
患者汗出量多,質清稀,動輒加劇,常伴隨氣短乏力、畏風易感、面色晄白等氣虛之象。若兼見畏寒肢冷、脈沉遲,則屬陽氣虛脫之重證。
相關鑑別
- 自汗:白日汗出,動則益甚,多屬氣虛或陽虛。
- 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,多與陰虛內熱有關。
- 絕汗(又稱脫汗):病危時大汗淋漓,為陰陽離決之兆,與灌汗之病機深淺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
灌汗以益氣固表為治療大法,常用方如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補肺固衛;若陽虛明顯,可合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陽斂汗。若兼陰傷,可佐以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。
文獻溯源
除《素問》外,《類經·卷六》明確指出灌汗與「漏汗」之關聯,而《脈經》則直接以「漏汗」稱之,反映此證於歷代醫籍中名稱雖異,然病機實質相近,皆突顯正氣不固、津液外泄之特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