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溉中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灌溉中州

「灌溉中州」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吳尚先所著《理瀹駢文》。此法以按摩鼻部為核心,透過刺激特定經絡與穴位,達到調和氣血、潤養肺臟之效。

操作方法
以中指指腹沿鼻樑及鼻翼兩側上下揩摩,反覆二、三十遍,直至局部皮膚溫熱。此動作不僅作用於表層肌膚,更能透過經絡傳導,使氣血內達於肺,故稱「灌溉中州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鼻與肺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肺開竅於鼻」,鼻為肺之門戶,兩者在生理與病理上密切相關。透過按摩鼻部,可間接調節肺氣,改善呼吸功能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鼻周分佈多條經脈,如手陽明大腸經(迎香穴)、足陽明胃經(鼻翼旁),而「中州」泛指中焦脾胃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刺激此處能促進氣血運行,並透過經絡聯繫,上潤肺金,下調脾胃。
  3. 氣血調和
    《理瀹駢文》強調「令表裡俱熱」,意指透過外力導引,使衛氣充盈於表,營血通暢於裡,達到「灌溉」之效,猶如水利中州(脾胃),土旺則能生金(肺)。

與「灌溉中嶽」之異同
「灌溉中州」與「灌溉中嶽」皆以鼻部按摩為主,然「中嶽」更側重於鼻為面中之山嶽,屬道家導引術語;而「中州」則著眼於中醫臟象理論,強調脾胃與肺的五行相生關係。

臨床應用
此法簡便易行,適於日常養生,尤其對肺氣虛弱、易感外邪者,可助提升衛外功能。另對鼻塞、嗅覺遲鈍等症狀,亦有輔助疏通之效。

延伸理論
清代醫家亦將此法歸類於「外治」範疇,體現「內病外治」思想。透過體表刺激,激發經氣流注,間接調理內臟,與針灸、推拿原理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