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灌溉中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灌溉中嶽

定義與源流
「灌溉中嶽」為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又名「灌溉中州」,屬傳統養生術中的面部按摩技法。「中嶽」即鼻部,於中醫理論中,鼻為「面之嶽山」,亦稱「天中之嶽」,乃五嶽之一,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此功法最早見於道教典籍《登真隱訣》,強調通過外力刺激鼻部及周邊穴位,以調和氣血、通暢經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鼻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鼻為肺之竅,與肺臟功能直接相關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云:「鼻者,肺之官也。」肺主氣司呼吸,鼻為氣體出入之門戶,故鼻部狀態可反映肺氣盛衰。此外,鼻部經絡分布密集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旁,手陽明大腸經亦與鼻相通,故按摩鼻部可間接調理肺、胃、大腸等臟腑功能。
  2. 穴位作用
    「灌溉中嶽」主要刺激鼻翼兩側的迎香穴(屬手陽明大腸經),此穴為治療鼻塞、嗅覺異常之要穴,亦能疏通陽明經氣。另涉及鼻通穴(又名上迎香,位於鼻唇溝上端)、素髎穴(鼻尖處),這些穴位共同作用,可宣肺通竅、醒腦開竅。

操作方法

  1. 手法要領
    以食指或中指指腹,沿鼻梁兩側上下輕柔摩擦,或重點按揉迎香穴,動作需緩和均勻。《登真隱訣》提及「唯令無數」,意指次數不拘,以局部溫熱、氣機舒暢為度。
  2. 功法目的

    • 行氣活血:通過外力刺激,促進鼻部氣血循環,改善局部滯澀。
    • 通竅醒神:緩解鼻塞、流涕等肺系症狀,並提神醒腦。
    • 養肺固表:強化肺衛之氣,增強外邪防禦能力,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延伸理論
道教內丹學將鼻視為「天中之嶽」,與「泥丸宮」(上丹田)相呼應,認為灌溉中嶽可助清陽之氣上達巔頂。而中醫外治法中,類似原理亦見於「面部全息理論」,即鼻部對應全身臟腑反射區,故刺激鼻周可產生全身性調節作用。

文獻記載
除《登真隱訣》外,明代《遵生八箋》亦收錄類似功法,稱「搓塗自美顏」,提及摩擦鼻翼可潤澤面部,反映此法於養生美容領域的應用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迎香穴主治「鼻淵」(鼻竇炎),進一步驗證其臨床價值。

現代中醫解讀
從神經反射角度,鼻部按摩可刺激三叉神經分支,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環,此與中醫「通絡」理論相契合。此外,陽明經多氣多血,刺激其循行部位可激發人體陽氣,符合「灌溉」之滋養涵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