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病小

「病小」一詞出自《靈樞·官針》,指病情輕微、病勢較淺的狀態。中醫認為,疾病的發展有輕重緩急之分,「病小」即屬於較輕淺的階段,通常表現為症狀輕微、病位表淺,或臟腑氣血失調尚未深入。

在針灸治療中,《靈樞》強調「病小針大,氣瀉太甚,疾必為害」,意指若病情輕微卻使用過於強烈的針刺手法,可能導致正氣過度耗散,反使病情加重。此論述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的治療原則,強調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,避免「過猶不及」。

從病因病機分析,「病小」多與外感六淫初襲、情志輕度失調,或飲食勞倦輕微失常有關。例如:

  • 外感病:風寒初客肌表,僅見鼻塞、微惡風等輕症,屬「病小」範疇。
  • 內傷病:若因短暫情緒波動導致肝氣稍鬱,出現脅肋微脹,亦屬「病小」。

在診斷上,中醫透過四診合參,尤其重視脈象與舌象的細微變化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」,脈象和緩微弱可能提示病勢輕淺。此外,舌苔薄白或僅局部微厚,亦常對應「病小」之證。

治療方面,針對「病小」宜遵循「輕可去實」的原則:

  • 藥物:選用藥性平和之品,如輕清宣散的桑菊飲治風熱初起。
  • 針灸:採用淺刺、少留針等柔和手法,避免過度刺激。
  • 導引:透過太極、八段錦等緩和運動調暢氣機。

「病小」雖屬輕症,然中醫強調「上工治未病」,及早調理可防微杜漸,避免病邪深入。此概念亦反映《內經》「善治者治皮毛」的預防思想,凸顯中醫對疾病初期階段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