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觀神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觀神色
觀神色為中醫望診之重要內容,旨在透過觀察患者之精神狀態與面部色澤,以判斷臟腑氣血之盛衰及疾病之性質。中醫認為,人體內在臟腑氣血之變化,必反映於外在神色,故《靈樞·本臟》云:「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藏,則知所病矣。」《丹溪心法》亦強調:「欲知其內者,當觀乎外;診於外者,斯以知其內。蓋有諸內者形諸外。」
一、觀神
「神」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外在表現,主司精神、意識、思維及整體氣機之運轉。觀神主要觀察患者之精神狀態、目光神采、表情反應及言語應對,以判斷正氣之存亡與疾病之輕重。
-
得神(有神):
- 表現:神志清晰,反應靈敏,目光明亮,言語有序,呼吸平穩。
- 意義:臟腑功能正常,氣血充足,病情輕淺,預後良好。
-
失神(無神):
- 表現:精神萎靡,反應遲鈍,目光呆滯,言語錯亂,呼吸微弱。
- 意義:正氣大傷,臟腑功能衰敗,病情深重,預後較差。
-
假神:
- 表現:久病重病者,突然精神轉佳,言語清亮,面色紅潤如妝。
- 意義:陰陽離決,迴光返照,為危候。
二、觀色
「色」指面部之色澤,為臟腑氣血之外榮。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對應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,並可反映病邪之性質(寒、熱、虛、實)。
-
常色:
- 健康者面色紅黃隱隱,明潤含蓄,為氣血調和之象。
-
病色:
- 青色:主寒證、痛證、瘀血、驚風。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所致。
- 赤色:主熱證。滿面通紅為實熱;顴部潮紅為虛熱。
- 黃色:主濕證、虛證。面色萎黃為脾虛;黃如橘色為陽黃(濕熱);黃如煙燻為陰黃(寒濕)。
- 白色:主虛證、寒證、失血。面色淡白為氣血不足;蒼白為陽氣暴脫。
- 黑色:主腎虛、寒證、水飲、瘀血。面色黧黑為腎陽虛衰;眶周發黑為腎精不足。
三、神色合參
臨證時需神與色互參,以全面判斷病情。如面色紅潤而神疲,可能為虛陽外越;面色晦暗而目光有神,則提示正氣未衰,病雖重而可治。
觀神色不僅可辨疾病之寒熱虛實,亦能預測疾病之轉歸,為中醫診斷之關鍵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