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蟄

關蟄為中醫理論中「六經皮部」之一,屬太陰經所主之皮部名稱,出自《素問·皮部論》。原文載:「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。」意指手足太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)循行部位所顯現的浮絡,皆歸屬太陰絡脈;而浮絡分布之外的皮膚區域,即為太陰經對應的皮部——「關蟄」。

名詞釋義
「關」有樞紐、關鍵之意;「蟄」則喻指陰氣潛藏、閉伏之態。太陰為三陰之始,主司氣血津液之轉輸與布散,其性屬陰中之至陰,具有斂藏之特質。以「關蟄」命名太陰皮部,既強調太陰經作為陰經關隘的重要性,亦暗喻其調節氣機蟄藏的功能。

理論內涵

  1. 皮部與經絡關係
    皮部為十二經絡在體表的反應區,外邪入侵時,可透過皮部→絡脈→經脈→臟腑的途徑內傳。關蟄作為太陰皮部,反映太陰經氣盛衰,臨床可觀察此區域皮膚色澤、溫度或浮絡形態,輔助診斷太陰經(肺、脾)相關病證。
  2. 太陰經生理特性
    太陰經主「開」,負責運化水穀、宣發肅降。關蟄皮部與此相應,其功能異常可能表現為皮膚鬆弛無澤、水腫或乾燥脫屑,多與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相關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太陰病「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」。
  3. 與其他皮部對應
    六經皮部中,太陽稱「關樞」、陽明稱「害蜚」,少陰稱「樞儒」等,各具陰陽開闔樞之意。關蟄與少陰「樞儒」、厥陰「害肩」形成三陰皮部系統,共司陰氣之蟄藏與轉化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診斷應用:關蟄部位(如四肢內側、胸腹等太陰經循行處)出現異常斑疹、青紫浮絡,可提示太陰經氣血失和。
  • 治療參考:針灸或推拿可選取太陰經穴(如肺經太淵、脾經太白)調理關蟄皮部,以助氣血輸布。

總結
關蟄作為太陰皮部,體現中醫「外內相應」的整體觀,其理論不僅深化對經絡-皮部關聯的理解,亦為外治法與診斷學提供依據,彰顯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獨特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