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病蝦
病蝦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五,又稱「肉蜒癰」。其特徵為手背或足背腫脹疼痛,局部皮膚呈現赤紅色痕跡,狀如蝦殼,故名「病蝦」。此症多因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積熱毒盛,氣血壅滯於肌表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三陽經循行於人體陽面,若外感熱毒或內生積熱,循經上攻手、足背部,致使經絡阻塞,氣血瘀滯,化火成毒,發為腫痛。熱毒熾盛則見局部紅赤灼熱;氣血不通則疼痛劇烈,甚則影響活動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手背或足背突發腫脹,皮膚泛紅,赤痕如蝦殼紋理,觸之灼熱,疼痛拒按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
治療方法
內治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為主,常用方劑為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:
- 熱毒熾盛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 腫痛明顯者,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活血。
- 若兼便秘,可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外治
- 淋洗法:
以食鹽與酒糟同炒至香,趁熱淬入滾湯中,以藥液淋洗患處,取其辛溫散結、解毒消腫之效。 - 敷貼法:
- 初起可用嫩桂枝21克、生地黃9克、冰片0.3克,共搗爛敷患處,以清熱涼血、散瘀止痛。
- 若腫硬不消,可外貼 蟾酥餅(蟾酥、麝香等製成),以拔毒消癰。
鑑別與相關病症
病蝦與「癰疽」「丹毒」等外科疾患相似,然其特異性在於病灶局限於手、足背,且赤痕如蝦狀。西醫觀點中,此症相當於手、足背部的軟組織感染,如蜂窩組織炎或局限性膿腫。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此病「由三陽經熱毒所發」,治療需內外兼施,尤重清解熱毒。後世醫家亦沿用其法,並結合地域特點調整用藥,如南方濕熱之地可佐以化濕之品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