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關陰

1. 脈學術語
關陰為中醫脈象之一,指陰氣盛極,無法與陽氣相交的病理脈象。根據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記載:「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。」此處「寸口」指手太陰肺經之脈動處,「人迎」為足陽明胃經之脈動處。當寸口脈的搏動強度超過人迎脈四倍以上時,即為關陰之脈,反映體內陰寒之氣過盛,陽氣受遏,陰陽失衡。

王冰註解進一步闡明:「陰脈法也……陰盛之極,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。」意指陰氣過盛導致氣機閉塞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,因而出現小便不通的症狀。此脈象多見於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之證,如寒濕困脾、腎陽不足等病機。

2. 病證名
關陰亦指小便不通之病證,屬「癃閉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與下焦熱結或氣化障礙有關,導致陰竅(尿道)閉塞。

  • 熱結下焦:若熱邪蘊結膀胱或小腸,灼傷津液,使水道不利,可致小便澀滯或閉塞,伴見尿赤、小腹脹痛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  • 氣化障礙:三焦氣化功能失調,尤其是腎與膀胱的氣化失常,水液代謝受阻,亦可引發關陰。此類證型多見於腎陽虛衰、水濕內停者,表現為小便點滴難出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滑等虛寒之象。

關陰與「關格」相關,但二者有所區別:關格泛指陰陽俱盛、上下不通的嚴重病證,可包含嘔吐與小便不通並見;而關陰專指小便閉塞,病位偏重於下焦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從經絡學說分析,關陰脈象與手足三陰經的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陰經氣血壅滯,可能影響肝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,進一步加劇水液代謝異常。治療上,需根據證型選用溫陽化氣、清熱利水或疏通三焦等法,如真武湯、八正散等方劑加減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陰陽失衡」的核心病機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