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關泉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關泉廓
關泉廓為中醫眼科「八廓」理論之一,其名稱源於相應臟腑的功能,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內涵各有闡述,主要與小腸、腎、三焦及命門等臟腑經絡相關,臨床多用以辨析眼疾與內在臟腑病機的聯繫。
歷代醫論
- 《眼科龍木論》
葆光道人提出:「小腸之腑屬關泉,受病先從心膽傳,兩眥多生熱淚癡,但調經脈自然痊。」認為關泉廓對應小腸,其病多因心膽經熱邪上擾,表現為眼眥(眼角)紅癢、淚熱,治療需調和相關經脈。 -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
以八卦方位論述,關泉廓位於「兌正西方」,絡屬下焦,臟配腎絡。因腎主藏精,下焦司氣化,為「陰精化生之源」,故稱關泉,強調其與腎、下焦水液代謝的關聯。 - 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要訣》
提出「關泉廓即雷廓」,並以命門之火(龍雷之火)解釋其名,認為命門火衰或亢盛均可影響眼部,如視物昏矇或赤痛。 - 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
結合三焦功能,稱「兌澤名關泉廓」,因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司水液通行,猶如調節泉水流注之關隘,故眼疾若見水濕停滯之證(如胞瞼腫脹、視物模糊),可從三焦論治。
中醫理論基礎
關泉廓雖歷代解釋不一,但共通點在於其與「水液代謝」及「相火」功能的聯繫:
- 小腸與心相表裏,心火下移小腸時,可致眼眥赤爛。
- 腎與下焦主水,腎陰不足或命門火衰時,易見乾澀、視力減退。
- 三焦氣化失常,則水濕上泛目竅,引發浮腫、濁視。
臨床意義
關泉廓理論常用於辨證以下眼症:
- 實證:目赤眵多、刺痛(多責之小腸濕熱或三焦鬱火)。
- 虛證:視物昏花、冷淚長流(多與腎陽不足或下焦虛寒相關)。
此廓雖歸屬不一,然結合臟腑經絡辨證,仍為中醫眼科診治之重要參考。相關論述可參見「雷廓」「澤廓」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